- 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 判断力和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是对周围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姓名、年龄、职业等)的察觉和识别能力。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判定标准。定向力障碍是指持续地缺乏对人、地点、时间或环境的定向力达3-6个月以上。判断力是指人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一个人所能辨认识别的能力。许多脑部疾病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生判断力和定向力障碍。
-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 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到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十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000万高血压患者。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68%,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耳鸣 耳鸣是听觉功能的紊乱现象,也是听分析器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耳鸣多属噪音,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有单一频率窄带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种表现。耳鸣原因很多,常为某些疾病特别是重听的伴随症状。耳鸣一般可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周围性耳鸣根据是否被别人听见分为主观性或非搏动性耳鸣和客观性或搏动性耳鸣。前者多见,后者少见。耳鸣又可根据其特征分为持续性耳鸣与节律性耳鸣。持续性耳鸣可有单一频率或多频率声调的混合,多为主观性耳鸣。节律性耳鸣多与血管跳动一致,偶尔与呼吸一致,耳鸣的频率较低。如为肌肉收缩引起,则耳鸣的频率较高。节律性耳鸣,多为客观性耳鸣。
- 痴呆 痴呆(dementia)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智能障碍。这是指病人的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智能也发育正常,但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引起大脑器质性损害,造成智能严重障碍。常见于脑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及麻痹性痴呆等。此时病人的意识一般是清晰的,但其思维活动却变得不很完善。在言语中出现病理性赘述,既往知识的储存(记忆力)以及计算力均有削弱,理解能力减弱,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主要的、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都不能明确区别,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发生的问题,并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学习和工作困难,有时生活也不能自理。
- 眩晕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 抑郁 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
- 镜子征 检查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失用和失认是很困难的,难以将其失用和失认与由于失语、视空间技能障碍和遗忘所造成的无能区别开。约1/3的患者有视失认。面容认知不能者,不认识亲人和熟悉朋友的面貌。自我认知受损可产生镜子征,患者坐在镜子前与镜中自己的影像说话,甚至问自己的影像"你是谁"。
- 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 进行性痴呆 由病程缓慢的进行性大脑疾病所致的综合征。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特征是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紊乱,涉及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判断、言语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意识清晰,情感自控能力差、社交或动机的衰退,常与认知损害相伴随,但有时可早于认知损害出现。
- 认识能力缺失 失认症是指在没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身体部位的认识能力缺失。
- 童样痴呆 童样痴呆:充满稚气,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5岁,逢人便喊“叔叔”“阿姨”,见于癔病。
- 小步态 小步态就是走路慢悠悠的,两足擦地行走。表现小步、拖曳,起步或转弯缓慢,步态不稳。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器质性木僵 这是发生于严重的急性脑损伤后,如感染、中毒、外伤、缺氧或癫痫发作的一种状态,患者表现运动不能,但可有被动进食或排便等动作。轻者可望恢复,重者可后遗痴呆。 ...
- 听力减退 正常听力是指听觉灵敏度的一个范畴,它是健康青年正常耳听力测定的平均值,不是绝对的数值。当听觉系统的传音或感音部分发生病变或功能上出现损伤时,即产生听觉障碍,通常称为听力减退。听力减退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为重听,重者为聋。一般所说的聋人是指实用听力几乎全失。小儿自幼失听,丧失了学习语言的机会则成聋哑。
- 失眠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 周身不适 躯体疾病引起的躯体症状,一般有头痛、失眠、胃口不适、心慌胸闷等等不适, 人得流感,常表现出周身不适。
- 行为及情绪异常 当儿童表现出偏离该年龄应有的情绪、人格与社会行为,而严重影响到儿童本身的发展与学习者干扰別人的生活时称为行为与情绪异常。 行为及情绪异常的儿童分为外向性与内向姓两种。外向性者是他们不停的活动,注意力非常短暂,分心而无法学习,或者攻击性强,无法服从权威,侵略性行为多,这一类孩子在一团体中常破坏团体秩序。而内向性的儿童常具有很深的恐惧感,常感于焦虑的状态,没有安全感,无法忍受挫折或打击,有时常哭泣、忧郁或悲伤,以致无法正常的学习。此类儿童亦因不同的偏差行为强度而分为轻度与中重度等类。此种类型的极端是自闭症、小儿精神分裂症等。
-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神经衰弱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虽然许多临床症状类似,却有本质的不同。
血管性痴呆早期症状有哪些?
主要包括:早期症状、局限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以及痴呆症状。
1.早期症状 潜伏期较长,一般不易被早期发现也不被重视。可分为两种障碍:
(1)脑衰弱综合征:据 ICD-10的分类,称为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ICD-10,1992)。
此种精神障碍可作为最早期的症状出现,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的无症状期,常伴情感脆弱、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往往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之久。在TIA发作之后,症状会逐渐加重,此时期仍无明显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衰弱综合征也可以在脑卒中发作的康复阶段,较长期的,时轻时重的存在于脑血管病的全病程中。
其主要症状:
①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克制情感表达的能力明显减弱,严重时表现情感失禁,控制不住情感反应。在无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微弱的刺激之下,表现易伤感、易激惹、易怒。病人愿意克制情感,但往往克制不住,为此感到很苦恼。
②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作为病人诊治的主体表现。
头痛:全头痛,紧箍感,以枕部、双颞部、额部为主,转头、用力憋气时加重。
头晕:多在突然左右转动头部或后仰时出现,可能为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暂时性脑缺血所致;眩晕,伴耳鸣及听力减退者,可能为前庭动脉缺血引起。肢体麻木,走路向一侧倾倒感,眼花,肌肉震颤等症状也经常出现。
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主,入睡难,睡眠时间减少。少数病人白天昏昏欲睡。为此症状焦虑不安,需服用者不少见。
③轻度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困难,近事遗忘较明显。病人有自知力,有时伴焦虑症状,有求治要求。
症状轻度时,常不被重视。由于常合并有高血压病,应进行神经系统以及实验室的检查,明确查到脑动脉硬化的证据,如眼底动脉硬化、头颅CT的小梗死灶等。但无阳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也不能否定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2)轻度认知障碍:目前对此障碍尚有争议。可以认为此种症状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症的早期阶段,认知障碍并未达到痴呆的严重程度。随着脑动脉硬化症状的好转(侧支循环的建立等原因),症状也随之明显好转。
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在:
①记忆损害:表现在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时的困难,在给病人进行记忆测查时,可发现病人回忆词汇或物体时,记忆力下降,主要为近记忆障碍。但由于患者自知力存在,则会竭力想方设法进行补偿。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可长期保持良好状态。
②注意力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表现为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的能力下降。
③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减低:表现为病人对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的理解和反应能力降低,解决问题能力降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下降。
④语言运用能力下降:表现为病人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理解力下降,主动交谈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维,因此是一种表达性语言功能障碍,有时简单的交谈看不出异样,较复杂的交流,或较长时间的交谈,会发现病人在表达及理解语言的能力方面均有轻度障碍,有时可出现选不出合适的词汇时,以许多较详细的叙述来代替专门的词汇的现象。
⑤视觉空间功能障碍:病人不能完全正确的感知视觉空间的关系。对此症状的确认,可以应用令病人画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检查有无空间感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障碍可用定量化的认知评估作业量表进行评价及测查。常用的量表有神经心理学测验、简短精神状态检查等,可以用来判定异常及严重程度。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持续存在不得少于2周,必须排除存在有意识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轻度认知障碍持续进行性恶化,应视为痴呆的早期症状。但在确定为轻度认知障碍的当时,病人并未达到痴呆,与痴呆是有明确区别的。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此症状及体征为脑血管病继发的或后遗的脑损害神经症状及体征。由于脑血管受损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症状及体征。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写、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以出现强制性哭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也有时伴有幻觉、自语、缄默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时,可产生同侧偏盲、空间失认及自知力缺乏等(童启进,1998)。
Binswanger型脑病时,不仅常有假性延髓性麻痹、动作迟缓、共济失调、言语不清、伴抽搐及强制性哭笑等,还可有轻度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或小脑症等。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多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即便抢救存活者,大多数后遗严重的神经症状及体征,如卧床不起、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痴呆症状也较为严重。
丘脑性痴呆由于伴发脑干病变,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脑桥症状。但是运动症状多不明显。
一般来说,以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在脑血管疾病反复发作后(特别是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一次比一次加重,痴呆也逐渐恶化加重,从局限性痴呆直至全面性痴呆。
3.痴呆
(1)近记忆障碍(早期):VD痴呆的早期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其中以识记障碍,近记忆障碍为主;晚期出现远记忆障碍。记忆障碍的特征是:虽然出现记忆障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知力保持良好,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易忘记事情、拿东忘西,为了防止发生遗忘常准备有备忘录,有的病人并为此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要求治疗。VD痴呆早期的另一症状是说话啰嗦无主次,抓不住中心议题等现象(病理性赘述)。有的病人表现为提笔忘字,说话时忘记该选择哪个合适的词汇,而中途停顿(流利型失语)。此期病人虽然出现记忆障碍,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对人接待及处理周围事情的礼仪、习惯均保持良好状态,人格保持较好,所以被称为局限性痴呆或腔隙性痴呆(lacular dementia)。血管性痴呆作为脑血管疾病的结局,其病程的进展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阶梯样的病程。有时出现一个较长期的病情稳定阶段,如果侧支循环的建立,痴呆及记忆力障碍等症状还会出现一定的好转。
(2)精神障碍:在痴呆的进展过程中,一部分病人可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症状、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以及疑病妄想等。在记忆障碍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被偷窃妄想、贫穷妄想等。有的病人产生嫉妒妄想,的复苏也不少见。在妄想的支配下产生相应的意志及行为障碍。在痴呆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活动也逐渐变化,从早期的情感脆弱、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逐渐发展为情感冷淡、无所谓、迟钝、欣快,也可以发生情感失控、强制性哭笑等等。
随着痴呆症状的日渐加重,部分病人出现幻觉、妄想,定向力、认知功能也可有明显减退,情感变得淡漠,意志明显减退,时有欣快或出现强制性哭笑。在行为及人格方面也逐渐的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变得自私、吝啬、收集废物、无目的的徘徊,生活逐渐地变得不能自理,不知随季节更换衣服,不知冷暖,不会料理家务,不认识家门而走失,发生问题的行为,如失火、跑水、大小便不能自理等等,不认识熟人,不认识亲人,甚至不认识镜中的自己……如发生脑卒痴呆症状可急剧加重,晚期呈严重的全面性痴呆状态。多数患者伴有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假性延髓性麻痹、偏瘫、失语、失认、失用、癫痫发作、尿失禁、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和小脑损害等症状。
(3)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infact dementia,MID):本病是由于脑外部动脉(颈动脉或椎底动脉)硬化斑的微栓子或缺血引起大脑白质中心散发性多数小梗死灶所致,故命名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其病因是由于脑动脉硬化使脑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脑组织的供血不足、缺氧、出血和软化灶。来自颅外动脉栓子则成为多发性梗死灶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微栓子所致的微梗死只导致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或称小卒中,并不引致痴呆。如果栓子造成的腔隙(lacuna)病变>0.5~1.5cm3,便会发展成痴呆。病理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室扩大,脑回变窄,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大小不等的软化灶或出血灶。镜下可见弥漫性神经细胞变性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尤以血管周围为著。此外精神障碍的发生还与其病前人格特征、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及机体当时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欧美国家统计本症的发病率比阿尔采木病低,仅占老年期痴呆的10%,但日本推测则高达50%~70%;在中国亦是MID多于AD。据上海资料,VD病人占精神病院住院病人的1%。
本病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上发病者渐趋增多,男性多见,起病较急。多数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脑血管意外病史。呈阶梯性恶化。
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衰弱综合征,也有的病人首先出现情绪变化(情绪不稳、脆弱及易激惹等)或人格轻度改变(好争吵、神经过敏)。进而出现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的记忆障碍、情绪极为不稳定、激惹性增高,甚至可表现情感失禁(emotioneal incontinence)或强制性哭笑等。亦可见有抑郁、焦虑及猜疑或嫉妒妄想等。但常能察觉到自身的一些障碍,有一定自知力,并努力加以弥补或主动求医。与人接触往往尚能保持一定的礼仪,故人格较完整。晚期自控能力丧失,对个人卫生不能自理、痴呆严重,人格衰败,难以与阿尔采木病相区别。在进入晚期以前,尽管有理解能力等智能障碍,但其计算能力及批判能力等尚保持较好,被称之为部分性痴呆或“网眼样痴呆”。在脑血管意外发作后起病的,则可呈现意识模糊,伴有行为紊乱及幻觉、妄想等症状,发作后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及智能障碍。一般来说,卒中发作1次,其人格或智能障碍加重1次。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常呈明显异常、脑脊液可有蛋白轻度升高、脑血流图可见血管弹性差、阻力增大。MID病程以跳跃式加剧和不完全性缓解相交替的所谓阶梯式进程为特点,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多死于心、肾功能衰竭。
在多次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脑栓塞) 或由于一次大量脑出血后,迅速发生的精神障碍,称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是以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及抑郁或神经症样障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智能障碍或仅有轻度智能障碍,约有半数病人可恢复到独立生活的程度,预后较好。本病急性期治疗主要针对脑血管意外进行,对卒中后遗症则可采用各种康复措施。
目前有许多种分类及诊断标准。根据ICD-10的诊断要点:诊断的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往往不平衡,故可能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使诊断的可能性加大。对于某些病例只有通过CT或最终实施神经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ICD-10指出有关特征有: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常因进一步的梗死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控制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状态或易激惹。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版(CCMD-Ⅱ-R)中,规定的定义为:多在中老年起病,常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要表现。系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致微栓子脱落,引起脑内动脉小分支梗死,因此病人可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如一过性轻瘫、失语或视力障碍等。脑组织有多个腔隙,梗死灶一般较小,CT检查可见多个散在低密度区。
根据CCMD-Ⅱ-R的诊断标准,应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起病缓慢,病程波动或呈阶梯性,但总趋势是进行性的。首先应具备脑血管病的证据,如多次缺血性卒中发作、多次短暂性缺血发作,病程多在数月以上及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同时有以智能障碍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智能缺损,且严重程度足以妨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短程记忆损害,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常遗忘;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明显减退或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计算及构图困难等;还可有明显的人格改变。辅助检查如头颅CT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多发性腔隙灶、软化灶、局限性脑萎缩与脑室扩大等。脑电图常显示局灶性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