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象细数 脉象细数指病人的脉搏变窄变细而且速率加快,属于阴虚内热的症候,治疗用滋阴清热法。
- 静脉萎陷 静脉萎陷就是静脉的异常缩小变得扭曲及凹陷的一种症状。血容量减少、休克、脱水、高热出汗、泡沫硬化剂等原因可造成静脉萎陷。
- 重力休克 赛跑时为了把充足的养料及氧气供应给正在剧烈运动的下肢,腿及脚部的血管就会尽量舒张,以助血液的畅通。如果赛跑完毕后立刻停下来站着不动,由于地心吸力的缘故,血液就会淤集在下肢,使脑部发生贫血,因而导致面色苍白、嘴唇发紫,甚至晕倒,这种现象叫做“重力休克”。
- 指甲突然变白 指甲突然变白是指指甲的颜色在短期内突然呈现白色。
- 脉搏细弱甚至不能清楚触及 产科休克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抑制期,休克衰竭期。脉搏细弱甚至不能清楚触及是休克抑制期的一个症状。
- 虚脱 虚脱是一种急性症候群,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恐惧、疼痛、饥饿、见到鲜血或奇景怪物等情况下。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虚汗淋漓,头昏眼花,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有的大小便失禁,甚至晕倒在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后能平卧休息,大部分人能够逐渐自行恢复。如果处理不当,被人扶着挣扎行走等,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为,这时主要是脑供血不足,如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大脑的功能很快就会恢复,也就能很快调节和平息全身的功能紊乱。
- 心脏功能突然失代偿 当心脏病变不断加重,心功能减退超过其代偿功能时,则出现心功能失代偿.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紫绀 紫绀又称发绀(cyanosis),人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格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等人使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绀可以出现在全身皮肤和我膜,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级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有时黄疽、水肿或异常色素沉着可以掩盖发绀的存在。良好的自然光线是早期发现发绀的必要条件。
- 血管舒张性虚脱 多是由于情绪紧张导致的血管舒张性虚脱,出现一过性脑缺血所致。当有大量吐泻,失血和某些不幸因素的强弱刺激等,都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急性功能障碍而引起暂时性虚脱。
- 心窝部隐痛 人们常把心窝部疼痛称为胃脘痛,该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心源性呼吸窘迫 是指由于静水压增加等因素所引起的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心源性肺水肿,进而导致的呼吸衰竭。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不同,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较为严重。
- 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它与链球菌坏死不同,常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Rea和Wyrick证实,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
- 微循环灌注不良 檄循环障碍是发生在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微循环障碍常发生于创伤、炎症、水肿、休克、肿瘤、超钦反应、组织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过程,以及与这些有关的疾病中.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中毒型痢疾等严重感染性疾病进行了仔细则日床积实验室观察后提出:微动脉痉挛引起的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并且是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的基础。 微循环障碍时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用围等三方面的变化。
-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眶上 、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有效血容量减少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是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淤滞于腹腔骨脏与周围组织,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终于形成不可逆转的休克,导致死亡。
- 心音低钝 心音低纯指心跳幅度低。心音低钝不一定就是病态,当胸壁较厚,肥胖等情况下,可以出现听诊心音低钝。有些病例情况下也可以出现,例如心包积液,心衰,休克等。 当胸壁较厚,肥胖等情况下,可以出现听诊心音低钝。有些病例情况下也可以出现,例如心包积液,心衰,休克等。
- 红细胞压积偏高 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红细胞压积偏高是病人休克后检查血常规发现的。
心源性休克早期症状有哪些?
1.临床分期 根据心源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增快,可有恶心、呕吐,血压尚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速无力或未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min,收缩压<80mmHg(10.64kPa),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2.67kPa),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发绀或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少尿或尿闭,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等。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不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征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脑水肿和呼吸抑制等征象。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甚至昏迷。
2.休克程度划分 按休克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
(1)轻度休克:表现为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干,出汗,心率>100次/min,脉速有力,四肢尚温暖,但肢体稍发绀、发凉,收缩压≥80mmHg(10.64kPa),尿量略减,脉压<30mmHg(4.0kPa)。
(2)中度休克: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发冷,肢端发绀,收缩压在60~80mmHg(8~10.64kPa),脉压<20mmHg(2.67kPa),尿量明显减少(<17ml/h)。
(3)重度休克:神志欠清,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心率>120次/min,心音低钝,脉细弱无力或稍加压后即消失,收缩压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
(4)极重度休克: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口唇皮肤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极弱或扪不到,心音低钝或呈单音心律,收缩压<40mmHg(5.32kPa),无尿,可有广泛皮下、黏膜及内脏出血,并出现多器官衰竭征象。
必须指出,上述休克的临床分期和严重程度的划分是人为的,其相互之间并非一刀切,可有过渡类型,只能作为临床工作中判断病情的参考。
3.其他临床表现 由于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除上述休克的临床表现外,还有相应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常有心前区剧痛,可持续数小时,伴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因脑急性供血不足可产生脑卒中征象。体征包括心浊音界轻至中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若并发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在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并发室间隔穿孔者,则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双肺底可闻湿啰音。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有关检查。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合并心源性休克:
1.收缩压<80mmHg或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超过80mmHg或收缩压<100mmHg,持续半小时以上。
2.具有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
3.每小时尿量<20ml。
4.器官灌注不足表现 如高乳酸血症、神志不清或呆滞、四肢发绀、厥冷、出汗。
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压下降 如严重的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血容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剧烈疼痛,心肌抑制药物的作用等等。若能结合血流动力学中有关参数,则更有助于诊断,常用的参数变化有:心排血指数(CI)<2.0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mmHg,中心静脉压(CVP)>12cmH2O,周围血管阻力>1400dyn·s·cm-5(达因·秒·厘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