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塞芬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本品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 顶克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中耳炎和肺部感染等。本品为口服制剂,不宜用于重症感染。
- 头孢羟氨苄胶囊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中耳炎和肺部感染等。本品为口服制剂,不宜用于重症感染。
- 莱沃幸本品适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下列中、重度感染: 1.呼吸系统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弥漫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2.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复杂性尿路感染等。 3.生殖系统感染:急性前列腺炎、急性副睾炎、宫腔感染、子宫附件炎、盆腔炎(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合用甲硝唑)。 4.皮肤软组织感染:传染性脓疱病、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结)炎、皮下脓肿、肛脓肿等。 5.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肠炎、沙门菌属肠炎、伤寒及副伤寒。 6.败血症、粒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各种感染。 7.其他感染:乳腺炎、外伤、烧伤及手术后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必要时合用甲硝唑)、胆囊炎、胆管炎、骨与关节感染以及五官科感染等。
- 复方公英片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医院内感染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说明】
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教育对控制医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一)一般措施 由于医院内感染对病人健康恢复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控制医院内感染应受到所有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各医院应有专职流行病学医师、公共卫生护士和化验员组成的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经常检查病房病历、化验室结果以及X线等检查;一旦发现感染性疾病,应追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并随时予以修改完善。对医院职工,包括所有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如炊事员、勤杂人员等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人人掌握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以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的发生,也防止病人自工作人员获得感染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职工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简而易行的洗手措施不能忘记、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使每人皆认识到洗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医院新职工应进行全面体检,包括结核菌素试验、测定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有条件者测定风疹病毒抗体等。在各有关单位对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应予以麻疹、腮腺炎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注射。接触孕妇的各年龄**易感职工应进行预防注射,流感疫苗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应用。流脑病房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者极为少见,因此流脑菌苗或药物预防的意义尚难肯定。怀孕职工应避免感染风疹、乙型肝炎和巨细胞病毒。孕妇不宜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应避免接触风疹病人,也应避免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或血制品,不能在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儿的病房工作。长期在病房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鼻部及手部的细菌培养,如有金葡菌感染者,应积极予以莫匹罗星局部治疗(主要适用于鼻部金葡菌携带者)。持续金葡菌带菌者应停止在病房工作。
细菌污染医院环境对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有一定意义;因此应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检出情况,予以相应措施。消毒剂和现代消毒技术的应用、废物的妥善处理及厨房、厕所卫生守则的完善等皆可使环境受细菌污染的情况减少。
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应经常检索病人,早期发现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医院职工,予以及时治疗。需要隔离者应按隔离常规予以相应措施,但应避免不必要的隔离或复杂的隔离措施,并按期解除隔离。
(二)具体措施 为了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导尿。进行尿培养不是导尿的指征,清洁中段尿收集的标本可以符合尿培养的要求。保留导尿更需严格掌握,如有应用指征时,则需采用消毒闭式引流系统。在插入导尿管和装置闭式引流系统时要用严格无菌技术。收集袋应固定于低于病人的位置以避免尿液反流,并按时排液。保留导尿管维持的时间愈短愈好,导尿管放置期间应经常检查闭式引流系统有无破损。抗生素或其它抗菌药物的应用,不能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而将导致耐药细菌感染的出现。在拔除导尿管前应予以抗菌药物以防止导尿后尿路感染或导尿后菌血症的发生。近年来有报告应用涂银的导尿管可减低菌尿症的发生率。某些学者认为间歇性导尿更具有生理性,消除了体内异物(导尿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菌尿症或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远较保留导尿者为低。间歇性导尿用于神经性膀胱、脊髓损伤等病人获得良好效果。
外科医师术中的精细操作、减少组织创伤、缩小死腔、作好止血等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手术室内紫外线照射可减少清洁手术的感染率,空气层流可减少由空气传播的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某些外科手术感染有预防效果,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某些骨科手术、血管再造、胆道和结肠手术等,在即将手术前和术后24~48h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清除或防止可能致病的细菌寄殖于口咽部为预防医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吸引器或雾化器的消毒、呼吸道治疗器械设备的经常更换,对某些呼吸治疗的操作应加强洗手或带手套操作等皆能防止外源性细菌寄殖于口咽部。胃肠道常为内源性呼吸道寄殖菌的主要来源,尤其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减少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因此对胃出血的病人停用制酸剂或H2受体阻断剂,改用防止胃出血而不改变胃内pH的硫糖铝,则可防止细菌寄殖,减少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此外可给予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处理(selectivedecon-tamiation of digestive SDD),SDD是近年来防止呼吸道外来细菌定殖的新措施,据报告可降低革兰阴性菌所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缩短重症监护室病人的住院时间。局部间歇性抗菌药物雾化吸入对消除口咽部细菌的寄殖有一定的效果。对手术患者应鼓励早下床活动,予以止痛剂减轻伤口疼痛以免干扰咳嗽或深呼吸。对吞咽困难的重症病人应通过鼻饲管进食,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应严格洗手和掌握无菌操作。放置高营养输液管或给易发生感染病人作静脉补液时,应带无菌手套操作。作静脉穿刺时宜用较小针头,尽可能选用外周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在导管接头处可加用多粘菌素、新霉素及杆菌肽制成的软膏或碘伏软膏封口,输液导管中加用过滤膜,防止细菌从导管中进入。静脉切开一般不用,而只作为最后静脉补液手段。补液期间每天检查和清洁静脉穿刺部位,一旦有局部皮肤感染或静脉炎发生应及时拔管,并对输液管、针头以及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48~7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