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骨科病 >> 儿科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病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相关症状
  • 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 血管炎 血管炎是一组与血管坏死及炎症有关的疾病。多数病因不明,较明确的病因有血清病、药物奕态反应及感染;乙肝病毒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病因。临床上分为原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重度贫血 所谓贫血是指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比容(压积)低于正常值的下限。这个正常值可因不同的性别,年龄,生活地区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生理性血浆容量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根据血红蛋白含量的不同,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重度贫血为血红蛋白60克/升~31克/升,休息时已感心慌气短。
  • 嗜睡 嗜睡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它能引起不可抑制性睡眠的发生。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这些睡眠阶段会经常发生,且易发生的时间不合适宜,例如当说话、吃饭或驾车时。尽管睡眠可以发生的任何时间,但最常发生的是在不活动或单调、重复性活动阶段。
  • 心包炎 心脏外面有脏层和壁层两层心包膜,如它们发生炎症改变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缩窄性心包炎。
  • 瘙痒 瘙痒(pruritus)是一种可经引起立即进行搔抓愿望的主观感觉。是皮肤病最常见的共同症状。由于各种皮扶病的不同和个体第三度的不同,瘙痒的严重和度可轻可重,可边发性,音断性和持续性;也可是局限性,泛发性或全身性。瘙痒轻者可经搔抓后即可减轻可减失。瘙痒重者则奇痒难忍不停地搔抓直至表皮被拆破出血发生首长痛时才可减轻,由于不断地搔抓可使患部皮肤变厚,变厚的皮损又加重了瘙痒,形成愈痒愈抓,愈抓愈痒的恶性循环。
  • 斑疹 斑疹(macule)是皮肤病症状中最常见的原发损害之一。引起的原因比较复杂,形态多种多样,分布部位各有特点,如是否为系统性对称性,还是局部性非对称性;是暴露部位,还是覆盖部位;是四肢伸侧还是屈侧。皮疹是否侵犯就膜系统,如麻疹的口腔颊或膜的 Kkplik斑;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球结膜Bitot斑。疹型间也各有特点,如麻疹样药疹,其疹间皮肤常有浮肿现象;而感染性麻疹其疹间皮肤多正常。同样是玫瑰疹样斑疹,在玫瑰糠疹中表现为疏散分布躯干及四肢近端。疹型为长椭圆形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中心有糠批样屑。而二期梅毒玫瑰疹样斑疹多为圆形,散在分布躯干、四肢,特别侵犯手足掌心,且皮疹不痒为其特点。银屑病的红斑鳞屑为云母状银白屑成层脱落;而单纯批糠疹的鳞屑则呈糠批样屑。通过细致的观察,检查疹形特点、分布情况,再结合病史总结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斑疹的组织病理变化比较浅,一般仅侵犯表皮及真皮浅层乳头层,故损害不隆起,触之无明显浸润,只有颜色改变。但斑疹的组织病理象也各具有特点。如过敏性紫癫的病理为真皮浅层细小血管出现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为其特点。因此结合病史。症状、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构成较全面完整的诊断,但最基础的诊断仍以病史及症状检查为最重要。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红斑样皮疹 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的症状,很多皮肤病都有这种症状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早期症状有哪些?

1.传染性红斑 是B19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并且主要出现于儿童。这一疾病也被称为第5号病,因为在19世纪后期有人将其分类为儿童的6种发疹性疾病中的第5种。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红斑是一种轻微的疾病,典型表现是面部出现皮疹,有一种“被拍击过的面颊”外观,口周苍白;此前可有轻微的发热。皮疹可在手臂和腿部迅速出现,并且通常其外观呈花边样网状红斑。躯干、手掌和足跖较少受累。皮疹偶尔表现为斑丘疹、麻疹样、疱疹样、紫癜样或有瘙痒特征。典型的皮疹在大约1周左右消退,但也可在数周间断出现,特别是在紧张、运动、暴露于阳光、沐浴或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在儿童,关节痛和关节炎不常见,而在常见,但后者皮疹却缺如或为非特异,缺乏特征性面部红斑。
2.关节病 在和大龄儿童可见急性关节痛和关节炎,可伴有皮疹。典型的关节炎呈对称性,最常累及腕、手和膝关节。关节炎一般在3周左右消退,不具有破坏性。然而,在少数病人,关节炎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一些病例报告表明,B19感染可能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我国儿科也有过类似报告。但是否确实有关,尚需更多研究证实。另外B19还可能与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莱姆病样关节炎、复发性感觉异常、纤维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和川崎病)相关,但均有待证实。最近有人报告从部分病因不明的暴发型肝炎患儿血清中检出了B19 DNA;这些病例年龄多在5岁以下,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3.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B19是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的病原。这种危象在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中突然发生。几乎所有的溶血性疾病,包括镰状细胞性疾病、红细胞酶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发作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都可受B19感染的影响。B19诱发的再生障碍危象还可发生于急性失血的病人。病人呈现虚弱、嗜睡、苍白及严重贫血。这一综合征之前常有持续数天的非特异性症状。病人有显著网织红细胞减少,持续7~10天。其骨髓中已无红细胞系前体细胞,尽管粒细胞系统正常。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贫血,并且需要紧急输血治疗。
4.在有免疫缺陷病人中的慢性贫血 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可能不能消除B19感染,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产生足够水平的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其结果形成持续性感染伴有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前体细胞的破坏和需依赖输血的慢性贫血。这种情况已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缺陷病人、先天性免疫缺陷、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维持化疗时、及接受骨髓移植病人中得到描述。除此,某些特发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很可能也是由B19持续感染所致。B19诱发的慢性贫血可能是从其他方面尚未得到识别的一种免疫缺陷。慢性贫血的程度可能会波动,并且可能经免疫球蛋白治疗治愈或得到控制。B19感染诱发的免疫缺陷病的种类及这种相关性的频度,都有待确定。
5.胚胎及先天性感染 母亲的B19感染通常对胎儿不发生不良影响。事实上胎儿往往未受感染。因此,当妊娠妇女受B19感染时,应被告知,胎儿感染的危险是低的。有人估计,不足10%的B19感染母亲可发生胎儿死亡,其原因通常是因为胎儿有严重贫血和充血性心衰,引起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症,可在胎儿组织中检测到B19,而且主要感染了幼红细胞。已知暴露于B19的妊娠妇女应当接受血清B19 IgM抗体和甲胎蛋白水平是否升高的监测;也应当进行胎儿是否有水肿症的超声检查。某些发生胎儿水肿症的胎儿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在分娩时看起来正常。偶见胎儿感染并有水肿症时引起贫血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且对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国内研究证实,少数妊娠后期妇女及新生儿中存在B19感染,但似与早产或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无关。然而国外的研究表明,宫内B19感染可导致胎儿脑组织感染,感染主要在白质,可出现多核巨细胞。在感染局部可检测出该病毒的DNA及抗原。
6.其他 除上述较常见临床所见外,HPV B19病毒感染还可有其他临床表现。
(1)呼吸道病变:急性呼吸道炎见于急性HPV B19病毒感染初期,表现感冒样症状。HPV B19病毒感染与有些婴幼儿的急性哮喘发作和急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有关。
(2)急性心肌炎或心肌心包炎:婴儿和儿童HPV B19病毒感染偶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3)各种血管炎性综合征:HPV B19病毒感染也可能在毛细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和坏死性脉管炎等起着重要作用。
(4)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有低热、全身无力、关节肌肉疼痛、咽痛等。发病机制中有HPV B19、肠道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型(HHV-6)等感染参与。
B19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测定,这些抗体可用市售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在一些受此病毒感染的病人,也可从血清或组织中检测到病毒本身、病毒DNA或其抗原。对急性感染,如有相应的症状同时有特异性IgM抗体或B19病毒,则可确诊;IgG抗体一般表明过去的感染,除非双份血清检测证实第2份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发生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的个体,血清中通常有IgM抗体,但不能检出病毒。有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者可有IgM抗体,而且在典型情况下血清中还有高滴度的病毒及其DNA;在这些病人的骨髓中有特征性的巨大原幼红细胞及红细胞系统增生不良。免疫缺陷并有贫血的病人常不易检测到抗体,但可在血清中检出病毒颗粒和DNA。对胎儿感染,可通过胎儿水肿症或羊水或胎儿血中存在B19 DNA结合母亲血中B19 IgM抗体来识别。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相关文章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