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心痛 以心胸剧痛,甚至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 心排血量减少 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又称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在安静的状态下,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约为125ml,收缩末期容积约为55ml,二者差值即搏出量,为70ml。可见,心室在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心室内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称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减少可导致休克。
- 肺血增多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平时一般无症状,但一旦发病,病程进展很快,左心隆起是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肺血增多是由于左室压力高,引起左房压力高,再引起肺郁血。
- 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 脉压差低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脉压差为30-40 mmHg 。脉压差过低可见于高血压早期病人。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 瓣膜增厚 瓣膜增厚主要是由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由于增厚、变形、粘连、钙化和破裂等而失去单向阀门作用的一种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可以引起心脏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使血液不能通畅的流过或流过后倒流,血液不能通畅流过者称为瓣膜狭窄,血液流过后倒流者称为瓣膜关闭不全。最常见的是二尖瓣病变,其次是主动脉瓣病变。
- 猝死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 肺含水量增加 肺水肿及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的病理状态,不论何种病因所致的肺水肿,其呼吸病理生理大体相同,即液体在肺脏内储留和气体交换发生障碍,肺顺应性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呼吸困难、发组、频繁咳嗽、咯大量泡沫样痰,双肺有弥漫性湿暖音,X线表现呈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肺水肿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为常见的呼吸急症,救治目标针对病理生理和基础疾病二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肺水肿的预后和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 前胸压迫性疼痛 心绞痛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前胸压迫性疼痛,持续约数分钟。
- 左胸痛 左胸痛是急诊常见的症状,一般是由心血管,呼吸,胸膜疾病引起,胸痛的严重程度与引起胸痛的原因不一定有确切的关系。
- 第一心音亢进 在二尖瓣狭窄时左心室充盈减少,于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较低,其次,由于左心室血容量减少,收缩期相应缩短,这时左心室内压力迅速上升,致低位的二尖瓣突然紧张并关闭,因而产生高调而清脆的第一心音,听起来呈拍击声,通常称为拍击性第一心音。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搏动各不相关,形成房室分离现象,当心房和心室偶合地同时收缩,则第一心音极响亮,通常形象地称为“大炮音”。
- 收缩早期喀喇音 心音异常的表现之一,在二尖瓣听诊区听到收缩早期出现喀喇音。
- 抬举性搏动 抬举样搏动是指心脏徐缓的、有力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与此同时心尖搏动范围也增大,为左心室肥厚的体症。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样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脉压小 血压分为收缩压与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称为“脉压差”。例如,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5毫米汞柱,脉压差则为45毫米汞柱。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脉压差为20-60毫米汞柱(2.67-8.0Kpa),大于60毫米汞柱的就为脉压差过大,小于20毫米汞柱的则为过小。
- 肺动脉杂音 肺动脉杂音分为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肺动脉有杂音一般提示有肺动脉畸形或者是有肺动脉瓣返流、肺动脉关闭不全等因素引起的。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心肌梗塞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早期症状有哪些?
前外与后内肌的顶端各自发出腱索,连接于二尖瓣瓣叶边缘,每个肌分别负责二尖瓣两个瓣叶前半部或后半部的腱索功能。在心室收缩时拉紧二尖瓣防止瓣叶边缘向左心房翻转,产生关闭不全。前外肌的血供来自左前降支的对角支和回旋支的边缘支,而后内肌的血供则仅来自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因此在冠心病人中后内肌较之前外肌更易发生缺血性病变。约80%的急性肌断裂发生在后内肌。心肌梗塞造成的肌坏死断裂,由于急骤产生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室收缩时大量血液从左心室返流入左心房,左心室排血量减少,血压降低,严重者呈现休克,同时肺血管充血,出现肺水肿。
急性心肌梗塞仅引致肌部分断裂者,虽然肌受牵拉而伸长,心室收缩时一部分二尖瓣瓣叶脱垂入左心房,产生二尖瓣关闭不全,但程度较轻,返流量不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有的病例心肌梗塞时缺血的肌未断裂,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收缩能力丧失,薄弱的肌被拉长,虽然腱索与肌仍保持连接,但因肌功能失调,心室收缩时二尖瓣瓣叶仍可脱垂入左心房。然而二尖瓣返流量一般不太多,病程进展较慢,但可发展到呈现左心衰竭。这种情况在心肌梗塞后2个月以上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而施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中较为常见。
肌断裂或功能失调引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常伴有心室游离壁心肌梗塞,梗塞的范围和受累的心肌厚度颇多差异,可为透壁梗塞或梗塞病变仅限于心内膜下区,严重者肌断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与心室间隔穿破、心室游离壁穿破或室壁瘤合并存在。
肌断裂可在急性心肌梗塞起病后数小时至2周内突然呈现急性肺水肿及/或低血压和休克症状。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心尖区可听到新近出现的收缩期杂音,传导到腋部。肌部分断裂者杂音更易听到,心尖区常可听到第3心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水肿,但心脏和左心房增大不常见。右心Swan-Ganz漂浮导管检查,显示左心房压力升高,压力曲线呈高而尖的V波,但心室水平无左至右分流,可以排除心室间隔穿破。
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二尖瓣瓣叶运动异常,心室收缩时前后两个瓣叶边缘未能对合;并可区别肌断裂和肌功能失调。前者心室收缩时,病变区腱索及部分二尖瓣瓣叶翻转入左心房,前、后瓣叶未能对合,心室舒张时又随血流返入左心室,有时还可见到断裂的远段肌附着于腱索,随同瓣叶上下翻动。肌功能失调病例则显示肌收缩功能减低,心室收缩时二尖瓣瓣叶边缘对合不良,心肌游离壁亦显示运动失常。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可明确诊断,判定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轻重程度,了解左心室壁运动功能异常的部位和程度,查明有无室壁瘤并可排除心室间隔穿破。但对病情危重的病例宜采取慎重态度,不宜常规进行此项检查。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助于确定需要同期施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的部位。
慢性肌缺血引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在发生心肌梗塞后数月呈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病变早期症状可断续出现,然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逐渐加重。心室及左心房明显扩大,心脏功能减退并呈现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