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风湿科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因仍不清楚。另一类是,有一部分结节性多动脉炎(约占1/3)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与乙肝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在逐渐减少。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其他原因可能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副病毒B19等。但目前都无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因素可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实验动物的血管壁对各种抗原致敏发生内皮下玻璃样坏死。其机理是免疫复合物(IC)在血管壁沉积,它激活补体引起炎症。激活补体成分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在吞噬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同时释放溶酶体酶损伤动脉壁。IC动脉炎的发生发展与IC的持续存在、大小及遗传素质有关。病毒在血管内膜中生长,局灶化也可引起动脉炎,如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本病亦可为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和单侧肾切除的高血压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1.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血管损伤的机制目前也并不十分清楚。部分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乙肝病毒抗原诱导的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和活化中性粒细胞引起局部的血管炎症损伤。
(1)细胞因子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外周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它们能诱导黏附分子(LFA-1、ICAM-1和ELAM-1)的表达,从而使中性粒细胞易与血管内皮细胞接触,以及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另外,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血清中常可检测到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的作用介导血管内皮的损伤。
(2)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炎症部位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浸润,这些T细胞表达大量的淋巴细胞活化标记,如IL-2、HLA-DR抗原等,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无论是细胞因子、抗内皮细胞抗体还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都不是结节性多动脉炎所特有的,也见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征等。
2.病理
(1)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理一般表现为中、小肌动脉的局灶性的血管全层的坏死性炎性损伤。很少累及微小动脉和小静脉。病变好发于血管分叉处。机体的任何部位的动脉均可受累,但通常很少累及肺及脾脏动脉。急性期血管炎症损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多种细胞的浸润,浸润细胞主要为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血管壁的结构被完全破坏(图1),同时可见有动脉瘤和血栓形成。

 
(2)结节性多动脉炎病理改变的另一特点是同一患者活动性病变和已愈合的血管损伤可同时存在(图2)。要确定不同器官的受累情况很困难,因为在很多的研究中病人的来源差异很大。在尸检病例报告中,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肾脏和心脏受累大约占70%,肝脏和胃肠道受累约占50%,外周神经受累也占50%,肠系膜受累占30%,骨骼肌受累占30%,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10%,而皮肤受累发生率变异较大(从2%~50%)(图3,4)。

 

 

 

结节性多动脉炎相关文章
结节性多动脉炎常用药品
  • 环扁桃酯胶囊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脑外伤后遗症、肢端动脉痉挛症、手足发绀、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内耳眩晕症等。

  • 安步乐克

    用于对慢性动脉闭塞症所引起的溃疡、疼痛以及冷感等缺血性诸症状的改善。

  • 脑益嗪胶囊

    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扩张作用,能显著地改善脑循环及冠脉循环,故可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出血恢复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脑外伤后遗症、内耳眩晕症、冠状动脉硬化、由于末梢循环不良引起的疾患等。

  • 阿魏酸钠片

    主要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小球疾病、肺动脉高压、糖尿病性血管病变、脉管炎等血管性病症的辅助治疗,亦可用于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的治疗。

  • 迪尔松

    1.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和劳力型心绞痛。 2.高血压。

  • 肌醇烟酸酯片

    本品用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各种末梢血管障碍性疾病(如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肢端动脉痉挛症、冻伤、血管性偏头痛等)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