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儿科 >> 急诊科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症状
  • 心跳过速 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者,称心跳过速。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舒张晚期奔马律 舒张晚期奔马律(1ate diastolic gallop)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s,故也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presystolic gallop)。其产生机制是舒张末期左心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心房为克服增大的心室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atrial gallop)。来自右心房的舒张晚期奔马律极少见。
  •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ntidromic A-V reentrant tachycardia, AAVRT) 简称逆传折返性心动过速 又称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心前区隐痛 心前区疼痛主要见于急性心包炎的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心包的脏层和壁层内表面无痛觉神经,在第五或第六肋间水平以下的壁层外表面有膈神经的痛觉纤维分布,因此当病变蔓延到这部分心包或附近的胸膜、纵隔或膈时,才出现疼痛。心前区疼痛常于体位改变、深呼吸、咳嗽、吞咽、卧位尤其当抬腿或左侧卧位时加剧,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疼痛通常局限于胸骨下或心前区,常放射到左肩、背部、颈部或上腹部,偶向下颌,左前臂和手放射。
  • 舒张期奔马律 正常成人心脏跳动有两个心音,称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奔马律为出现在第二心音后的附加心音,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合而成的韵律,酷似马奔跑时马蹄触地发出的声音,故称为奔马律。根据奔马律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和重叠性奔马律,其中以舒张早期奔马律最为常见,它出现在第二心音后0.12-0.18秒内;舒张晚期奔马律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秒,故也称收缩期奔马律;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加上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听起来就象平行发生的四个音响,又称“四音律”,“火车头奔马律”。一般认为舒张早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震动。所以奔马律的出现是心肌严重受损的重要体征。
  •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remodel-ing人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 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 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cordiac murmur)是指心音及附加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非心音性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噪杂声音。它可与心音分开或相连续,亦可完全覆盖心音。心脏杂音可见于健康人,更多发生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某些杂音是诊断心脏病的主要依据,如在心尖区出现舒张中期伴收缩期前递增性隆隆样杂音,可诊断为二尖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机器样响亮的杂音,且伴有连续震颤,常提示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屈而心脏杂育在心脏病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是呼吸生理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呼吸衰竭监护室(RUCU)建立各种类型机械呼吸装置和呼吸生理功能仪哭的应用,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呼吸衰竭单靠临床难以确诊主要依靠动脉血气分析做诊断。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心慌气短 心慌气短可能和心情、年龄有关,也可能是心脑疾病造成的。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的伴发症状。
  • 头晕 头晕英文是dizziness,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 胸闷 胸闷chest distress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流行病学: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主要发生于青中年患者,右室流出道多发,女性多于男性。Nakagawa等总结分析400余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发现RVOT-VT约占流出道VT的90%,多发生于30-50岁之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0.5。LVOT-VT占流出道VT的10%左右,发病年龄较RVOT-VT年轻,多发生于20-4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Frey等[6]和Gallans[33]等也报道LVOT-VT分别占流出道VT的8%和12%。
二、临床表现: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报道最小年龄为1岁。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常为诱发因素,无明显诱因时亦可发生。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突止,有轻度的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不伴晕厥、休克等;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依据时间长短不一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及心功能衰竭,但总的而言耐受性较好。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其发病原因不明。Janet等对1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肌活检,其中16例心肌组织存在异常,故提出该病为亚临床型心肌病。
1、临床分型
(1)流出道室速患者在无室速发作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室速发作时症状也轻重不等。RVOT-VT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反复单形室速(RMVT)和发作性持续性室速,其中多数为RMVT,少数为持续性。RMVT每次发作持续〈30次,多于静息时发作,但也可在运动后诱发,少数还可发展为持续性室速。室速发作时心室率一般于110-160次/分。约有1/3患者无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和不典型胸痛等。有晕厥症状的患者约10%,心跳骤停罕见。发作性持续性室速通常在中等量运动时诱发,常持续数分钟,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少见。大多数患者在运动停止后,室速发作的频率逐步下降直至恢复窦性心律,只有部分患者在心率较慢时室速发作增加。室速发作时心室率一般于115-250次/分。RVOT-VT发作的诱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发作于劳累、运动、紧张和饮用咖啡等,女性多于荷尔蒙大量释放时发作。
(2)LVOT-VT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性等方面明显异于源于左心室间隔部位的特发性左室室速,而和RVOT-VT类似。也可分为非持续性和持续性,不仅发作方式以RMVT为主,且常常好发于运动时或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发。但心室刺激的诱发率极低。RMVT约10%发生于左心室。可由运动和紧张等情况诱发,通常表现为心悸和头晕,它对多种药理学作用不同的药物有特异性的反应,包括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可被腺苷终止。
2、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患儿多无明显症状,较少发生晕厥。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电轴左偏,呈窄QRS波群(≤120ms)。
((2)触发激动(triggeredactivity):自期前刺激至诱发的室速的第1个搏动的间期)呈正比关系,支持触发活动可能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Bhandari等报道1例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患者,于室速发作时记录的左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4相上出现高振幅的延迟后除极(DAD),是触发激动的直接证据。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患者对维拉帕米敏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室速逐渐减慢而后终止,程序刺激不能使之诱发。提示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的两个可能的发生机制:即折返激动或触发激动,两者均依赖于细胞膜慢通道的活动,折返激动的折返环路中包含慢通道组织,触发激动由延迟后除极(DAD)造成。
3、检查诊断:一般心脏检查,包括体格检查,X线胸片,常规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检查,均无异常。非持续性IVT可无症状,或感心悸、头晕。较长时间持续发作,心率快者,则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晕厥。长期随访结果表明,绝大部分IVT患者预后良好,可有复发,经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可满意控制。罕有发生猝死。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的室性心动过速,呈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发作,发作时一般临床表现较轻,耐受性好,有典型的心电图特点,特别是具备前3条(参见VT)条件,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电轴左偏,呈窄QRS波群(≤120ms)。发作期间无其他引起心脏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和电解质紊乱,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均示心脏结构功能正常。心电图是该病的主要手段,当心电图难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时,可行食管心电图发现房室分离帮助明确诊断。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文章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用药品
  • 吡美诺

    本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对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有效。尤对低钾所致的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其最大优点为不受血钾浓度的影响。本品可使60%房颤病例复律。

  • 常心定

    用于防治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好;对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与房扑等亦有效。

  • 盐酸普鲁卡因胺片

    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频发早搏(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好)、对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疗效较差,常与奎尼丁交替使用

  • 恩卡胺、英卡胺、哌茴苯胺

    适用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也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折返性心动过速。

  • 盐酸妥卡尼胶囊

    用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

  • 氧烯洛尔

    用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绞痛、高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