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肿胀和乏力 下肢肿胀和乏力是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之一。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肾血管收缩,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等都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下肢水肿 分为生理性浮肿和病理性浮肿。下肢浮肿临床常见, 主要见于以下几种疾病性浮肿。①心性浮肿,患有各种心脏病病人, 当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障碍,使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引起浮肿;②肝性浮肿,各种肝炎发生肝硬变后,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造成低蛋白血症, 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引起厂肢浮肿;③肾性浮肿,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病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造成体内水钠游留,此外再加上大量的蛋白尿出,产生低蛋白血症,从而引起浮肿;④甲状腺机能低下性浮肿,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病人真皮层粘多糖沉积,细胞间积聚多量透明质园、硫酸软骨素和水分,可引起下肢浮肿;⑤下肢深静脉病变性浮肿,下肢深静脉炎或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病人可出现下肢浮肿。
- 肾区叩击痛 患者取站立位、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的肾区,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强度的力量向左手背进行叩击。正常时肾区无叩击痛。当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及肾周围炎时,肾区可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 尿滤过分数明显下降 尿的生成有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因此,机体对尿的生成的调节也就是通过对滤过作用和重吸收、分泌作用的调节来实现的。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肾血管收缩,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等都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小儿尿血 小儿血尿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可与泌尿系另一些症状并存也可以单独存在。除了肾发生损害可有血尿外,肾以下的泌尿系统及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血尿。
- 小管间质性肾炎 小管间质性肾炎可分为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和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原因多因素包括下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成人24h尿蛋白定量>3.5 g,儿童>50 mg/kg.d)。②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0g/L,儿童<25g/L)③高脂血症(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质蛋白、磷脂等)可一项增高或全部增高。④水肿可轻可重,一般较重.甚至浆膜腔积液。⑤脂肪尿,尿中出现游离脂肪呈椭圆形脂肪小体,脂肪营型。①和②两项备条件,其余为参考条件/临床上号称三高一低。
-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系由系统性高血压引起,为西方国家导致终末肾衰竭的第2位疾病(约占25%),我国发病率也在日趋增多。本病可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benign arteriolar nephrosclerosis)及恶性小动脉性硬化症(malignant arteriolar nephrosclerosis)2种。
-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RF)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达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
- 体内水钠潴留 水钠潴留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的病变,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导致的水液代谢紊乱失衡。在正常情况下,钠和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机体的体液量能维持相对恒定,肾脏在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引起钠水潴留的基本原因是肾脏的这种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以致肾脏排出钠和水减少而导致全身性水肿。
- 黑尿 黑色尿比较少见,常常发生于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病人,如恶性疟疾病人,医学上称黑尿热,是恶性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人的血浆中有大量的游离氧、血红蛋白与定氧血红蛋白,随尿排出而造成尿呈暗红或黑色。另有少数病人服用左旋多巴、甲酚、苯肼等后,也会引起排黑尿,停药后即会消失。 国外有资料报告,患阵发性肌红蛋白尿的病人,在运动后也会排出棕黑色尿,同时伴有肌肉无力,可逐渐发展为瘫疾。此外,黑尿还可见于酚中毒、黑色毒瘤、尿黑酸病。
-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是指由多种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显著减少。
- 食欲下降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 ,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引起食欲下降,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面色苍白 苍白脸色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如大出血、休克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等,也均会引起脸色苍白的现象。
- 皮肤苍白 皮肤苍白:人的皮肤颜色深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肤色不仅和血液里血红蛋白数量有关,而且与皮肤厚度、皮肤色素含量等也有密切关系。此外,环境因素也对肤色有很大影响,皮肤颜色苍白不一定是贫血引起的。与皮肤苍白相关的疾病列表 :泌尿道感染 、感染性休克 、钩虫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
- 乏力 乏力的原因有很多. 体力劳动者饮食太淡易致疲劳,是因为盐中的钠能加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睡眠不足可使人感到乏力,但神经衰弱者如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会感到软弱无力,引起疲乏的药物还有苯海拉明等抗组织胺药物...
- 纳差 纳,就是食纳的意思;主要指食欲,进食数量和进食质量。 差,就是不好,差劲。 纳差,简单的讲就是吃饭不太好。
-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 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到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十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000万高血压患者。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68%,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儿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凡肾炎病史超过1年,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贫血者,即可做出临床诊断。肾活检可以确诊并可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出现高血压、贫血,以致肾功能衰竭,并发展成尿毒症,心衰等。
临床表现
1、基本表现: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2、早期表现:可由乏力、疲惫、腰背酸痛、纳差。
3、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随病情发展,逐渐恶化,最终可发展成尿毒症。
分类及诊断
以临床表现分类一般分为普通型、肾病型及高血压型。
1、普通型:
一般表现:以苍白、乏力、生长发育迟缓、食欲减退等。
特异性表现:程度不等的水肿,高血压、贫血、尿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夜尿增多,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尿浓缩功能受损(肾功能减退)。
2、肾病型: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称为肾病型。
3、高血压型:严重高血压为主要症状者为高血压型。
按病理类型分类
1、膜增生性肾炎:女多于男,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多发该病。
本病临床表现为:
(1)、补体(C3)低下,故又称低补体肾炎。
(2)、贫血较重。
(3)、出现血浆蛋白的降低和高脂血,但程度逊于微小病变。
(4)、早期有高血压、肾功能减退(预后差)。对常规皮质激素治疗常不敏感,有时还发生高血压脑病。
(5)、病程迁延,虽间断临床症状好转,大多最终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本病起病方式: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水肿、高血压。
(2)、肉眼血尿,反复发作。这两种病症常以非特异上呼吸道感染为发作之先导。
(3)、肾病综合征起病。
(4)、少数是尿异常(蛋白尿和(或)血尿),全身症状尚不明显。
2、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临床表现
(1)、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血脂症)、血压高、血尿和血肌酐增高;。
(2)、多数见血尿及氮质血症。
(3)、病程一般为进行性恶化,恶性型患儿可于数月至3年内肾功能衰竭,此类病理上常属萎陷型改变者。肾移植后20%~30%病例于移植肾上复发。
起病方式
(1)、多数以肾病综合征起病,部分为无症状蛋白尿。
(2)、肾病者多因激素耐药或初为激感,多次复发后转呈激素耐药。
3、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
(1)、小儿少见为原发性者,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少数为无症状蛋白尿。
(2)、常伴镜下血尿。
(3)、早期一般不伴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预后在小儿较成年者相对好。
4、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1)、多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2)、可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急剧加重。
部分有急性肾炎史,其后或迁延不愈,或经无症状阶段然后又发,也可隐匿起病,多表现为迁延性肾炎。
5、系膜增生性肾炎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肾病综合证,也可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
起病方式:临床上或为急性肾炎后迁延不愈,或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