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脑损伤相关症状
- 腹痛伴恶心、呕吐 腹痛伴恶心、呕吐是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之一,
- 嗜睡 嗜睡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它能引起不可抑制性睡眠的发生。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这些睡眠阶段会经常发生,且易发生的时间不合适宜,例如当说话、吃饭或驾车时。尽管睡眠可以发生的任何时间,但最常发生的是在不活动或单调、重复性活动阶段。
- 抽搐 抽筋是抽搐的俗称,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人体肌肉的运动是受大脑控制的,当管理肌肉运动的大脑有关细胞暂时过度兴奋时,就会发生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可局限于某群肌肉或身体一侧,或波及全身,即抽筋
- 继发性癫痫 所谓继发性癫痫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多种脑部疾病或代谢异常)的癫痫,即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癫痫,又称为“症状性癫痫”。
- 肌肉纤维震颤 肌肉以每秒4次~6次的频率,连续而有节律的收缩与松弛称为肌肉震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
- 短头畸形 短头畸形是两侧冠状缝过早骨化所致。两侧冠状缝闭合后前额对称性扁平,故又称为扁头畸形或宽头畸形,约占14.3%病人头颅两侧冠状缝骨化造成颅骨前后径发育障碍和代偿性横径增宽及颅顶抬高,故表现为头颅增宽,前额宽平颅中窝扩大,眼眶变浅眶嵴发育不良,眼球明显突出如同“金鱼眼”。
- 丘脑下部损害 丘脑下部损伤系指颅脑损伤过程中,由于颅底骨折或头颅受暴力打击,直接伤及丘脑下部而出现的特殊的临床综合征。丘脑下部是自主神经系统重要的皮质下中枢,与机体内脏活动、内分泌、物质代谢、体温调节以及维持意识和睡眠有重要关系。因此 丘脑下部损伤后临床表现往往重笃。单纯丘脑下部损伤较少,大多与严重脑挫裂伤和(或)脑干损伤伴发。
-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有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其往返速度有快慢之分,自发性的在正视或上下测视时出现。眼球震颤一般以其快速方向为眼震的方向,即快动相。
- 颅压增高 正常成人颅内压力为0.8~1.8kPa,儿童为0.5~1kPa。颅内压增高,系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超过了正常范围,即病人侧卧位作腰椎穿刺,脑脊液静水压超过2kPa时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颅高压不仅是神经外科一种很常见的综合征,在其他各科也往往遇到。
- 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头胀 头胀 ,自觉头部胀重不适。
- 中度昏迷 中度昏迷病人的睁眼,语言和自发性运动均已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眼球无运动,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减慢或增快,可见到周期性呼吸,中枢神经元性过度换气等中枢性呼吸障碍,脉搏,血压也有改变,伴或不伴四肢强直性伸展和角弓反张(去皮质强直),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小头 小头常见于头小畸形,是指头较正常小儿低2个标准差别以上。
- 前囟张力增高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发现前囟的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超过1.92kpa,即为颅内压增高,若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视乳头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 意识朦胧状态 患者意识范围狭窄,集中注意于某些内心体验,而对环境中的事物不加注意,对外界的反应也减退。思维不清晰,有时很混乱。可表现带有焦虑或欣快的情绪。对周围的事物常有错认,也可有各种幻觉。
- 反应迟钝 无法如正常人一样对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或者反应得较慢。
- 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①颈强直是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强直,尤其是伸肌,头前屈明显受限,即被动屈颈遇到阻力,头侧弯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头后仰无强直表现。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颈椎疾病等。②Kernig征又称屈髓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当膝关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及疼痛而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为K征阳性。Kernig征阳性除提示有脑膜刺激征之处尚提示后根有刺激现象,腰骶神经根病变,其疼痛仅限于腰部及患肢,而脑膜刺激征时Kernig征为双侧性,且同等强度,疼痛位于胸背部而不局限于腰部及患肢。③Brudzinski征 患者仰位平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髓、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连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称Brudzinski征阳性。
小儿颅脑损伤早期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颅脑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多因颅骨变形引起颅内出血,且常伴有脑缺氧损害,可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体征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或生理反射消失等。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发生脑组织挫裂伤时,临床反应严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患儿常有延迟性意识障碍,即伤后原发性昏迷短暂或缺如,但哭闹不久后又陷入昏睡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嗜睡数天,常与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二次昏迷相混淆,患儿还可出现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颈项强直、双侧瞳孔不等或眼肌运动障碍,局部脑组织损害时可出现肢体瘫痪或抽搐、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腰穿多有血性脑脊液,有脑膜刺激征。病程发展出现脑水肿或肿胀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患儿表现有生命体征的变化。患儿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时,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和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小儿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较轻,脑疝症状出现较晚,但病情变化急骤,一旦瞳孔散大,迅即进入濒危状态。
根据外伤史容易诊断,但对判断病情的轻重、损伤的范围和类型、是否有血肿形成和继发性损伤,仍需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和病情的变化判断。颅脑损伤的早期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应短期复查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自发运动及脑干生理反射,随时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