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重情绪障碍 严重情绪障碍,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情绪障碍之病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音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之情绪或行为问题者。
- 丧偶后适应性障碍 所谓丧偶综合征是指人突然失去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所产生的适应性障碍。由于来自丧失了自己最知心、最体己的亲人,孤苦伶仃地去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的挑战,其心理反应往往出乎意料的强烈。轻的可表现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
- 社交敏感性障碍 社交敏感性障碍,是一种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压抑、避免与他人接触的倾向,总体上属于内向性的偏差行为。社交障碍的学生表现得很羞怯,经常以一种过度的敏感迅速逃避可能接触的人际情境,以免自己受到任何潜在的批评和由此造成的屈辱和不安。他们恐惧面对社交情境,恐惧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恐惧被人拒绝、受人冷落,恐惧亲密的接触。给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难于结交新朋友,无法与人共享亲密与关怀;难于与人作有效的沟通,因而妨碍自己意见的表达与自身权益的维护;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妨碍他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估,因为社交障碍学生总是给人一个不友善、不信任、不坦诚、缺少热情的印象,使得他人很难了解他的真实能力;由此又形成或加强了自己的沮丧、孤僻、自卑的个性。
- 场所恐惧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为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
-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 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是对周围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姓名、年龄、职业等)的察觉和识别能力。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判定标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定向力与意识障碍无关,如长期被拘禁或被隔绝的人丧失时间定向,迷路者丧失地点和空间定向等。
-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无目的、不自主、不能控制的病态动作。不自主运动可出现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的病变,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各部的病变都可引起。其表现多种多样,产生不自主运动主要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偏身投掷症、手足徐动症、肌强直、肌阵挛、肌纤维颤动、肌痉挛等。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无能力感 无能力感常见于适应障碍,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适应障碍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
- 失读 失读症或称为“诵读困难症”,是指儿童在学习阅读、朗诵、书写、发音时比同龄孩子困难得多。一般患有失读症的儿童在于3至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如果有失读症的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矫正或治疗,失读症的症状可能因此而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持续至少年时期或更长时期。
- 行为无计划性 无情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反社会人格障碍也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一类。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指统称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表达、知觉或知觉动作协调等能力有显著问题,以致在听、说、读、写、算等学习上有显著困难者;其障碍并非因感官、智能、情绪等障碍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等环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结果;其鉴定基准如下: (一)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者。 (二)个人内在能力有显著差异者。 (三)注意、记忆、听觉理解、口语表达、基本阅读技巧、阅读理解、书写、数学运算、推理或知觉动作协调等任一能力表现有显著困难,且经评估后确定一般教育育所提供之学习辅导无显著成效者。
- 无用感 无用感常见于退休后的老年人和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Asperger综合征 Asperger综合症,也叫做埃斯博格综合症,多在儿童期发病,是一种类似于典型孤独症的交互性社交活动性质异常。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意向倒错 意向倒错是指患者意向活动与常情相悖以至难以理解,如自伤自残。
- 食欲异常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食欲异常,包括食欲缺乏、食欲亢进、食欲反常,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无羞惭感 无羞惭感常见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人。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偏执性妄想 偏执性妄想是一组病因未明,以妄想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病程演进较慢,往往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期虽久并不引起精神衰退智力。偏执性妄想保持良好,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固定、持续、较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伴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伴有与妄想内容相联系的幻觉。
适应障碍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常见焦虑不安、烦恼、抑郁心境、无能力感,胆小害怕、注意力难以集中、惶惑不知所措和易激惹等。还可伴有心慌和震颤等躯体症状。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病人可感到有惹人注目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暴力冲动行为出现的倾向,但事实上很少发生。有时患者发生酒或药物滥用。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如兴趣索然、无动力、快感缺失(anhedonia)和食欲缺乏等则罕见。有报道指出,临床表现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在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在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即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常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形式。
患者的临床相可有占优势的症状群,也可以混合症状群出现。下列诸类型可供临床工作中参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1.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 以神经过敏、心烦、心悸、紧张不安、激越等为主要症状。有关焦虑性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anxiety)的病例报道不多,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神经过敏、颤抖,可伴有心悸、窒息或喘大气后感觉舒服一点,坐立不安、出汗等。
2.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ed mood) 为成年人较常见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境不良、对生活丧失兴趣、自责、绝望感、哭泣、眼泪汪汪、沮丧,严重时可有自杀行为。但比重度抑郁为轻。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conduct disturbance) 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或对社会准则和规章的暴力行为,品行异常的表现有不履行法律责任,违反社会公德;如:逃学、矿工、打架、斗殴,毁坏公物、粗暴对人无礼貌,乱开汽车、偷窃、离家出走、过早的,打架和饮酒过量等。
4.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mixed disturbance of emotion and conduct) 临床表现既有情绪异常,也有品行障碍的表现。对这类患者的诊断要谨慎。
5.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mixed emotional features)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混合综合症状,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重度抑郁和焦虑症为轻。如有些青年入伍或求学从家中离开父母后,出现抑郁、矛盾、发怒和明显依赖表现。
6.未分型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unspecified) 这是不典型的适应障碍。如表现为社会退缩而不伴有焦虑或抑郁心境。
(1)躯体性主诉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有躯体主诉,如疲乏、头痛、背痛、食欲缺乏、慢性腹泻或其他躯体不适等,患者既不找医生诊断也不顺从治疗;体格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其他检查均正常。
(2)工作抑制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难以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不佳,工作学习能力减弱。严重时不能进行日常工作,甚至不能学习或阅读资料。也称为能力减弱型。
(3)退缩型的适应障碍:表现为孤独、离群、不参加社会活动、不注意个人卫生、生活无规律,在儿童表现为尿床、幼稚语言或吮拇指等形式。患者一般无焦虑抑郁情绪,也无恐怖症状。
适应障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起病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1个月之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外,在应激源和困难处境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一种主观痛苦和情感紊乱状态,常妨碍社会功能,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应激源)的适应期发生,这些改变或事件包括重大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变化(上学、初为人父母、未能达到个人的理想目标、退休等),或可能影响个人社会关系完整性的事件(居丧、离别体验),或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及价值系统的事件(移民或难民状态)。但需指出,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生本症的危险性乃至表现形式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本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焦虑或烦恼,感到对目前处境无从计划、不能应对、难以坚持,处理日常事务也有缺陷。常伴有情感和品行障碍(尤其青少年)。病程至少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诊断适应障碍应注意评价以下关系: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度;既往病史和人格特征;应激性事件、处境或生活危机;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如果没有应激就不会出现障碍。但是不少精神障碍都可能有应激诱因,所以不能视应激的存在为诊断依据,如果因正常沮丧反应就诊,而且出现的反应在个人所在文化中是恰当的,且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则不诊断适应障碍。确诊主要看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应激源作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情绪和行为异常多在应激源发生后3个月内出现。
2.应激源和患者的人格起着同样的作用,即无应激源时患者一直精神正常,而相同的应激事件其他人都能顺利处理同类事件,说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情绪障碍为主,有明显的苦恼同时有适应不良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4.精神障碍妨碍影响社会功能。
5.应激源消失后,症状不应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长期的抑郁反应也不超过2年。
6.除外失恋或沮丧引起的情绪异常,这属于正常心理反应。
7.症状表现不足以诊断其他类型精神障碍。应该注意的是,对青少年确诊时,要多加考虑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