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胃肠外科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相关症状
  • 巨大的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为一错误的命名,因为巨结肠改变不是先天性的。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 有遗传倾向。
  • 息肉样损害 息肉样损害:左肾囊肿基因改变了小管上皮细胞及囊壁细胞的代谢,小管上皮细胞持续性增殖,可形成息肉样损害而造成肾小管梗阻。梗阻前方管内液体潴留、膨胀成囊肿。另外,由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质在囊肿颈部可造成半梗阻状态,使液体不易流出,囊肿遂扩大.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肠绒毛萎缩 小肠绒毛萎缩是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症状之一。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系指由于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发的一些症候群。它不包括肿瘤的一般全身性影响, 如黄疸、发热、消瘦等, 也不指经典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胃肠外表现。
  • 横结肠下垂 横结肠冗长即过去常说的脾曲综合症,由于横结肠过长,有的下垂至盆腔,肝、脾曲又相对固定,就在肝、脾曲位置形成锐角,排出阻力增加,大便潴留过长时间形成便秘,时间较长的患者,横结肠可逐渐丧失功能。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显示全部症状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约半数以上息肉并无临床症状,常因普查或尸检而发现,或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归纳其症状如下:
1.肠道刺激症状 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如有感染可见黏液血便。
2.便血 可为不同程度便血,如:直肠下段息肉出血可见大便附血迹、高位息肉出血常为大便内混有血液或血块、出血量多者可直接便鲜血或血块,亦有大便后滴血等。
3.肠套叠或伴肠梗阻 系息肉本身所致,甚至可见息肉脱出口,常在儿童见到,可自己脱落或回缩。
4.体征 腹部检查可触及包块伴压痛,大多属套叠肠襻,肠鸣音亢进等,亦可能无明显腹部体征。黑斑息肉病者可见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斑点色素沉着。
虽然腺瘤可发生出血或少量出血,但常常可无症状,定期大便隐血试验(FOB)可以发现阳性,对此类患者作进一步纤维结肠镜或X线气钡造影能达到隐血阶段腺瘤的诊断。然而并非腺瘤均会发生或少量隐血,1/3~1/2腺瘤并无出血。结合高危因素的序贯筛检及其优化方案是可以弥补以FOB筛查之不足。
1.高危人群诊断 高危人群并非具有临床症状,无症状阶段可应用序贯筛查方案,以FOB结合高危因素AD值作初筛。对此方案经回代验证建立方案,更简单易行,具体为:40岁以上,①大便潜血免疫法(RPHA-FOB)阳性;②Ⅰ级亲属结直肠癌史;③本人有癌症史和息肉、腺瘤史;④本项中的6种症状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作为数项阳性,包括:黏液血便、慢性便秘史、慢性腹泻、阑尾疾患史、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及胆囊疾患史。4项中任一项阳性即作为高危人群行纤维肠镜检查。对该“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1993年,在海宁市对1722例息肉摘除史患者作为人群行60cm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了9例结直肠癌(5例Dukes A期,4例Dukes B期),138例腺瘤及58例息肉。说明该方案的可行性。
2.诊断步骤及同步腺瘤 从筛检出高危人群中进一步确诊,可以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结肠镜取组织病理确诊。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瘤体小于1cm者则摘除,做病理检查;如>1cm者1次摘除困难,则行吸取组织活检做病理诊断。这段结肠腺瘤者有报道约31%近段存在同步腺瘤,其中8%为>1cm或绒毛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故仅以乙状结肠镜为确诊者易导致误诊。经60cm肠镜发现有腺瘤者,42%在近段可有同步腺瘤。如筛检所得远端有<1cm的腺瘤,则近段存在>1cm或绒毛状腺瘤同步存在不多,不及1%。
3.切除后随访 根据St Mark医院长期随访,在小的(<1cm)管状腺瘤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其随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不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该类患者定期肠镜检查,可设计较长时间的随访间期。
纤维内镜检查显然较气钡X线检查更易确诊,不仅可作诊断并可获治疗,但取后确诊仍确定于病理检查。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相关文章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