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尿毒症性心肌病相关症状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 菌尿 通常情况下,尿液是无菌的,但是尿道口周围及尿道的下1/3是有菌的。因此,从人体排出的尿液可以沾染上一部分细菌。但是,清洁中段尿的含菌量不应超过105/毫升。如果连续两次化验含菌量大于或等于105/毫升,且为同一菌种,又没有尿路感染(尿频、尿急或下腹不适等)症状,就可诊断为真性菌尿,又称为无症状性菌尿。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 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溶血尿毒综合征(heom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见于婴幼儿,国内报道仅数十例,以学龄儿童多见。本症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曾在阿根延、北美、南美洲有过小流行。本病尚无特殊疗法,死亡率曾高达77%,近年来由于综合疗法特别是早期腹膜透析的应用,病死率已下降至4.5%。
  • 窦房结病变 窦房结病变综合征是指窦房结功能不足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群。是一种伴有晕厥的交替性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综合征。
  • 电生理异常 正常人与病患者的电活动有所差别,因此可以通过电生理的检查,来诊断某些疾病。 最常见的电生理异常表现为动作电位时间延长,此外心肌细胞膜电流如l-型钙电流、瞬间外向电流和内向整流电流的特性也发生了改变。
  • 少尿 正常健康人24 h尿量约 1500~2 000ml ;24h尿量少于拥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 ml称少尿,少于50 ml称无尿。
  • 尿崩 尿崩,一般为尿崩症的简称。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 高渗尿 正常人血浆渗量为280-310mOsm/kg·H20,正常人的尿渗量/血浆渗量比值为(3-4.5):1,这个指标同样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尿渗量在300mOsm/kg·H20时称为等渗尿,高于血浆渗量表示尿液已经被浓缩,此时可称为高渗尿.
  • 心脏结构异常 心脏-基本结构 心脏表面靠近心底处,有横位的冠状沟几乎环绕心脏一周,仅在前面被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起始部所中断。沟以上为左、右心房,沟以下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由冠状沟伸向心尖稍右 心脏结构 方,分别称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关系呈现轻度由右向左扭转现象,即右心偏于右前上方,左心偏于左后下方。 心脏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内有四腔: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间有房间隔分隔;前下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间隔以室间隔。正常情况下,因房、室间隔的分隔,左半心与右半心不直接交通,但每个心房可经房室口通向同侧心室。 右心房壁较薄。根据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冠状窦口为心壁静脉血回心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房室口,右心房借助其通向右心室。房间隔后下部的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连通左、右心房的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缘附有三块叶片状瓣膜,称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别称前瓣、后瓣、隔瓣。瓣膜垂向室腔,并借许多线样的腱索与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出口称肺动脉口,其周缘有三个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 左心房构成心底的大部分,有四个入口,一个出口。在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 左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缘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按位置称前瓣、后瓣,它们亦有腱索分别与前、后乳头肌相连。出口为主动脉口,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上方,周缘附有半月形的主动脉瓣。 心脏结构异常,常见于高血压,尿毒症,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中毒,肾性贫血,动静脉瘘,动脉粥样硬等。
  • 肾部积水现象 肾盂积水是由于尿路阻塞而引起的肾盂肾盏扩大伴有肾组织萎缩。尿路阻塞可发生于泌尿道的任何部位,可为单侧或双侧。阻塞的程度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持续一定时间后都可引起肾盂积水。尿路任何部位的管道狭窄或阻塞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紊乱,尿液通过即可出现障碍,造成尿流梗阻,梗阻以上部位因尿液排出不畅而压力逐渐增高,管腔扩大,最终导致肾脏积水,扩张,肾实质变薄、肾功能减退,若双侧梗阻,则出现尿毒症后果严重。
  • 右侧束支传导阻滞 右侧束支传导阻滞按阻滞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就是说传到右心室的右束支有了毛病,生物电信号不能直接传到右心室,但不要紧,电信号可以由左心室传过去,仅是右心室收缩稍迟而已。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者也不一定有广泛的心肌损害,如不伴有其它器质性心脏,常无重要意义,常见的病因为风心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亦可见于肺心、冠心、心肌病等。若您通过内科进一步检查确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通常是无病理意义的。由于无病理意义,即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会对其有影响的。
  • 特异性氨基酸尿 概述: 特异性氨基酸尿:主要为苏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羟脯氨酸排出量正常故可与全氨基酸尿区别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排出量正常可与亚氨基甘氨酸尿区别尿中二碱基氨基酸排出亦正常可与胱氨酸尿区别。
  • 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 水潴留 水潴留是指机体在组织间隙里积存了过多的水并且无法通过排尿等方式将其排出。过多的水会导致身体的某个部位肿胀。一般来说位于心脏以下的部位肿胀得会厉害些。水潴留最明显得一个特征就是下肢水肿,尤其是足部和踝部。在早晨刚起床时,下肢水肿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起床活动数小时后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如果用手指用力按压踝部,皮肤上立即就会出现一个小凹,要等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如果全身多个部位出现水肿则称为全身性水肿(general edema)。
  • 低蛋白血症 指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
  •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 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到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十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000万高血压患者。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68%,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显示全部症状

尿毒症性心肌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尿毒症性心肌病为在原有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充血性心力衰竭 是尿毒症性心肌病的严重表现之一,高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钠水潴留及心肌损害等致心脏负荷增加和(或)心肌收缩力减退,是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水肿、少尿伴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终末期肾病心衰发生率较高(30.0%~52.9%),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功能障碍及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有关。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以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多见。起搏系统钙化与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3.缺血性心肌损害 冠状动脉血管床的增加与心肌质量增加不相适应,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4.贫血 最为常见,血红蛋白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负相关。造成贫血的原因主要为CRF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减少,其他因素包括造血原料不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红细胞破坏增加等。
5.其他 瓣膜病变多见,部分患者可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体循环栓塞等。其中瓣膜钙化发生率可高达70%,渗出性心包炎和左房血栓均为7%。
本病的特点为在CRF之后出现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不困难。

尿毒症性心肌病相关文章
尿毒症性心肌病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