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心胸外科 >> 肿瘤科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测量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和香草扁桃酸(VMA)的升高程度,常可使诊断成立。
1.胸部X线片表现 与其他神经源性肿瘤相似的X线征象,后纵隔椎旁沟有大小不等的肿块阴影。亦有显示肿物在升主动脉后上方,与脊柱重叠,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当肿瘤与主动脉瘤、头臂动脉瘤无法鉴别时采用选择性的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出血管的来源。30%的病例在胸部动脉造影中能见到肿瘤毛刺,对术前肿瘤的诊断定位有一定帮助。
2.CT扫描显示 前纵隔主动脉弓旁或后纵隔肿物多为实质性的,密度均匀的阴影,有时可见条索状密影与主动脉相连。由于这种肿瘤血管丰富,CT增强扫描肿瘤可明显强化显影。
3.甲基碘苯胍[131I-MIBG]闪烁摄影术 对肿瘤的定位有显著作用,用MIBG扫描敏感度达85%。
4.MRI 在诊断椎旁间肿块是否为副神经节瘤方面有一定价值。副神经节瘤显示为非同质性肿块,内有可流动物质,后一种特征是因为血管丰富,血流速度快。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相关文章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常用药品
  • 莱福乐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 磷酸氟达拉滨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