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remodel-ing人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 舒张期奔马律 正常成人心脏跳动有两个心音,称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奔马律为出现在第二心音后的附加心音,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合而成的韵律,酷似马奔跑时马蹄触地发出的声音,故称为奔马律。根据奔马律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和重叠性奔马律,其中以舒张早期奔马律最为常见,它出现在第二心音后0.12-0.18秒内;舒张晚期奔马律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秒,故也称收缩期奔马律;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加上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听起来就象平行发生的四个音响,又称“四音律”,“火车头奔马律”。一般认为舒张早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震动。所以奔马律的出现是心肌严重受损的重要体征。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舒张晚期奔马律 舒张晚期奔马律(1ate diastolic gallop)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s,故也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presystolic gallop)。其产生机制是舒张末期左心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心房为克服增大的心室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atrial gallop)。来自右心房的舒张晚期奔马律极少见。
-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ntidromic A-V reentrant tachycardia, AAVRT) 简称逆传折返性心动过速 又称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心慌气短 心慌气短可能和心情、年龄有关,也可能是心脑疾病造成的。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的伴发症状。
- 胸闷 胸闷chest distress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 心慌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 心跳过速 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者,称心跳过速。
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早期症状有哪些?
1.发病年龄 患者多为儿童、少年或青年,有些患者出生时心动过速就存在。年龄超过55岁的患者很少见到。
2.心动过速的类型不同 心率快慢也不同,即使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心率变化也较大,心率受自主神经影响明显。心率为150~180次/min,也有报告心率为100~150次/min,很少超过200次/min。
3.临床症状 虽然心动过速长期持续,但除有轻度心悸、胸闷外,多数无严重症状。但如患者长时间持续心率增快可发生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少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后才首次就诊。心力衰竭多见于心室率持续在180次/min以上的患者,也可见于反复型患者。有报道小儿患者约半数有呕吐、腹痛等症状,原因不清。
4.心动过速的病程特点 多年随访患者房性心动过速持续存在,超过10年者也很多,一般认为应至少持续数月乃至数年。有一组报告10例病例持续存在均超过4个月。婴幼儿发病者病程常进行性加重,治疗较为棘手。
5.无休止性心动过速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动物试验表明经过3~5周连续快速心房刺激后,心脏可明显增大形成扩张型心肌病。继而发展为心力衰竭。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为:①有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的主诉,并有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心力衰竭体征;②有较长时间的无休止性心动过速的发作病史及资料;③心电图可见无休止性心动过速的发作,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脏收缩功能减退;④可排除是由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快速心律失常;⑤快速心律失常控制后心力衰竭明显好转,心肌病可有部分逆转。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1972年Keane等采用的诊断标准为:
1.异位房性频率不恒定 平均频率低于180次/min,极少超过200次/min。
2.P′波易辨认 额面电轴几乎均异常。
3.心动过速呈持续性或反复持续性发作,两型可互相转变。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