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 传染科
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症状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颜面发红紫色 多由剧烈活动、情绪紧张和兴奋等原因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部皮肤扩张、充血,而出现颜面发红紫色。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腰背痛 腰背痛是常见的症状,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等疾病均能引起腰背痛。多由肌肉、骨骼、内脏疾病引起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是指皮肤、,或当微小血管遭受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易自行停止的一种临床表现,是由于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
  • 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 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 皮肤出血点 广泛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下出血,形成皮肤粘膜的红色或暗红色色斑,直径约3—5毫米或更大,压之退色者称为紫癜。通常直径在2毫米以内者称出血点
  • 浑身酸痛 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浑身酸痛、懒、头晕、腿沉。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干,却感觉还是这么疲劳。而这种疲劳是持续性的,很长时间都不能缓解。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不明原因发热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 呃逆 呃逆为膈肌痉挛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可发于单侧或双侧的膈肌。膈肌痉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间歇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特别的声音。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呃逆。多可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成为顽固性呃逆。某些疾病的晚期出现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
  •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是指由多种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显著减少。
  • 面颊及上胸部充血 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全身酸痛,面及上胸部潮红,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出血点,WBC↑异常淋巴、尿蛋白(++)。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 肾上腺危象 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所致的症状,如脱水、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虚脱、厌食、呕吐、精神不振、嗜睡乃至昏迷。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咯血 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咯血量的多少视病因或病变的性质而异。大量咯血时血液自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或严重失血危及生命,小量咯血有时仅痰中带血而被忽视,咯血量多少并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完全一致,小量咯血,尤其是持续痰中带血,。可能是肺癌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不仅对大量咯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止血及抢救,对小量咯血也就在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 身痛 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上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心因痛三大类。然而多处疼痛一般系指四肢与躯干多部位具有躯体痛症状。这种分部广泛,程度不一,性质不一的疼痛也称作一身痛。诉有多处疼痛者,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变也不应当忽略,
  • 少尿 正常健康人24 h尿量约 1500~2 000ml ;24h尿量少于拥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 ml称少尿,少于50 ml称无尿。
显示全部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
②肾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潮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
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如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为DIC所致,此是重症表现。
④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疼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为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重者可伴有眼压升高和视力模糊。
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多数患者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此类患者多系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所致。腹泻可带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出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手术。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第9病日左右出现。少数在热退后发生休克,这是与细菌性感染不同之处。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一般为1~3天。
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血流灌注不良,而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此时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昏迷,抽搐和广泛出血。
多数患者开始出现血容量不足时,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而维持正常血压,此时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使心跳增快。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此时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是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10余天,一般为2~5天。部分患者临床上没有明显低血压休克期,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尿中有膜状物排出者为重症。少尿期的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亦有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者,此时应和肾前性少尿相鉴别。
一般认为尿量<500ml/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这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只影响肾小球对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排泄。
①尿毒症:由于尿素氮和氨类刺激作用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口腔溃疡等胃肠症状。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昏、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尚可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
多数患者此期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或DIC等而使出血现象加重。表现在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咯血、血尿和阴道出血。
②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加重,患者可出现颜面、四肢水肿,甚至出现腹水。此期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高血钾,稀释性低血钠和低血钙。低血钠主要表现为头昏、倦怠,严重者出现视力模糊和脑水肿症状。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搐搦。少数患者亦可发生低血钾和高血镁。由于低血钾和高血钾均能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宜定期检测血清钾和心电图予以鉴别。
③酸中毒:由于酸性代谢物质的蓄积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库斯莫尔(Kussmaul)大呼吸。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因而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
本期病情轻重与少尿持续时间和氮质血症的高低相平行。若尿素氮上升2 1mmol/(L·d)以上,为高分解型肾衰竭,预后较差。
(4)多尿期: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少数患者可由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月之久。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以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三期。
①移行期: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尿量由500ml/d增至2000ml/d,此期虽尿量增加但尿素氮和肌酸酐等反而升高,症状加重。
②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d,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③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d,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尿量可达4000~8000ml/d,少数可达15000ml/d以上。
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钠、低血钾等症状。
(5)恢复期:经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为2000ml/d左右,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尚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2.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5型。
(1)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
(2)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
(3)重型:体温≥40 ℃,中毒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
①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②难治性休克;
③有重要脏器出血;
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严重继发感染;
⑥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
(5)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诊断】
一、临床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4.实验室检查:
(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像: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或非蛋白氮(NPN)升高。
5.病程经过: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五期经过。不典型病例或经早期合理治疗,可不出现低血压或少尿期。
二、确诊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一周)
流行性出血热的几种特殊临床表现(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文/牛中元)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临床表现特殊误诊率很高。我科近几年来共收治45例,有特殊表现者16例,分为5个类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腹型5例,本型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型(2例)。前者有明显的呕吐、腹泻与腹痛;后者常有剧烈腹痛,腹部压痛与反跳痛。本组误诊为胆囊炎和阑尾炎各1例,腹膜炎1例。典型病例:男,25岁。发热伴腹痛、呕吐与腹泻5天人院。呕吐频数,稀水样便,一日5~6次。 T37.8T:,BP9.3/6.7 kPa,面无充血,腹软,满腹轻压痛。大便常规为粘液+WBC少许。拟诊急性胃肠炎,经扩容、纠酸,血压回升后发现眼球结膜充血,水肿,腋下有细小出血点。复查血:WBC40×109/L、N0.6、L 0.25、异淋巴0.12、血小板50×109/L;尿蛋白++++;BUN29.6mmol/L。诊断出血热,转科治疗。多尿期最高日尿最达4460mm。
1.2 消化道大出血型 2例,在出血热的不同病期,均可出现腔道出血,少数病例在病初即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并以此为主诉而就医,易误诊为溃疡症、胃炎等。典型病例:男,18岁。发热、头痛4天,呕血1天住内科。4天前因头痛低热服安乃近0.5 g,2天后热退,但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人院前有一天突然呕血3次,约1000m1。T37.4℃、P136次,分、BPO,烦躁、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肝脾(-),全腹压痛,上腹为著。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药物性及出血胃炎或溃疡病所致。经抗休克、止血等治疗后,血压回升。次日查体时见球结膜水肿,两腋下有抓痕样出血点。复查血,WBC36×109,L,N0.78,L0.18,异形淋巴0.16,尿蛋白+++,RBC++,BUN24.5mmol/L。确诊为出血热转入我科。
1.3 休克型肺炎:2例本型少见,但常因片面注意肺部体征而误诊。典型病例:男,45岁,畏寒发烧伴轻咳6天。137.3℃,BP0,烦躁,肢端及口唇发绀,面色苍白,肺底部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血常规:WBC42×109,L,N0.8,IJ0.16,“幼粒”0.16。以休克型肺炎收治。入院后查体时见球结膜水肿,腋下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复查尿蛋白+++,RBC+++;BUN23.6mmol/L。确认为出血热转入我科。
1.4 脑型1例,本型可表现为昏迷,抽搐(昏迷型)或烦躁不安,精神异常,木僵状态等(精神型),易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混淆。病例:男,65岁,发烧,头痛5天,哭笑无常,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T36.5℃,BPl4.7/9.3 kPa,神志朦胧,躁动不安,答非所问。颈软,面充血,球结膜水肿,两腋下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呈抓痕样。复查血:WBC26×109,L,N0.65,L0.18,异形淋巴0.24,血小板6万。尿蛋白+++,RBC++,BUN29.3 mmol/L。确诊为出血热转入我科。治疗3天后精神症状消失,第15天查出血热抗体阳性。
1.5 败血症例6例,典型病例:男,27岁。因发烧伴全身酸痛7天,咳嗽,气急,痰中带血1天入院。病前1个月有皮肤擦伤史。T38.4℃,BPl7.3/12kPa,两肺可闻及湿罗音。血常规:WBC24×109,L,N0.84,IJD.16。胸片示两肺散在性斑片状云絮影。拟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金葡败)并发肺炎。入院后查体发现眼球结膜水肿,两腋下可见细小出血点。复查血:WBC26×109, L,N0.63,IJD.3,异淋巴0.07。尿蛋白+++t,R.BC++。BUN30.7nmaol/L。确诊为出血热并发肺水肿。转科治疗,在病期尿中排出膜状物,多尿期最高日尿量达6500ml。
2 讨论
本病早期甚易与败血症,尤其金葡菌败血症混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
①金葡菌败血症发病前数天(大多在一周内)常有外伤感染或疮疖挤压史。
②金葡菌败血症高热时可有全身性皮肤潮红,有别于出血热的“三红征”。
③金葡菌败血症时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同于出血热的“三痛”。后者尚有特殊的球结膜水肿。
④出血热时多见于两腋下有针尖大小、呈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与金葡菌败血症常出现于胸、腹、背及四肢的形态较大的瘀点有所不同。且后者常有荨麻疹,脓疱疹等多形性皮疹。
⑤出血热时蛋白尿一般在++以上,并常在短期内呈跳跃性增加;而金葡菌败血症时则不常出现,或仅+-++。且前者早期每有肾功能及放射性肾图异常。
⑥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是出血热的特征性改变。
⑦出血热的热程很少>10天,且热退病情反而加重;如热程>2周,则有利有败血症诊断。
⑧有条件时,可作出血热抗体测定,阳性者即可确诊。

流行性出血热相关文章
流行性出血热常用药品
  • 利巴韦林注射液

    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发热早期应用本品能缩短发热期,减轻肾脏与血管损害及中毒症状。局部应用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 利巴韦林注射液

    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发热早期应用本品能缩短发热期,减轻肾脏与血管损害及中毒症状。局部应用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皮肤病;扁平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两周为一个疗程;银痟病,尖锐湿疣等,三个月为一个疗程;2.呼吸道疾病;反复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两周一个疗程;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热等,三个月一个疗程;4.其他:(1)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硬皮肤,红斑浪疮,溃疡病等,三个月一个疗程。(2)恶性肿瘤,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一个月一个疗程。

  • 三七血伤宁胶囊

    止血镇痛,祛瘀生新。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各种血证及瘀血肿痛,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肺结核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及痔疮出血,妇女月经不调,经痛,经闭及月经血量过多,产后瘀血,胃痛,肋间神经痛等。

  • 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 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4.伤寒。 5.骨和关节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7.败血症等全身感染。

  • 甘露醇注射液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7)术前肠道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