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传染科

裂头绦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成虫与曼氏迭宫绦虫的外形和结构都很相似,头节的背、腹侧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雄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为绦虫中最大的寄生虫。长达4—6m,虫体有的时候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000个节片。虫卵近卵圆形,长55~76µm,宽41~56µ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开始发育。
(二)发病机制
人体内寄生的裂头蚴虫的数量最多也就一条者,很少出现有2~3条的情况。囊壁最外层为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组成的囊壁,粘附着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及异物巨细胞。
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个为淡水挠足类(如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成虫一般是寄生在人、犬、猫、熊、狐、猪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在水中约10天孵化成钩毛蚴而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所食,在此蚤体内进一步发育为原尾蚴,再被鱼吞食后经1~4周发育成实尾蚴(裂头蚴)。在中国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各种蛙类,大多在蝌蚪期感染。人若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此感染性实尾蚴的鱼肉即可感染裂头绦虫病。实尾蚴侵入人体后,其头节就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约需5~6周时间。主要流行于北欧、中欧和北美。我国也有数例报道,其中有从国外回来的病人。若寄生虫数较多,有时可引起部分肠梗阻,虫体表面有微毛,吸取宿主肠内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B12等,因而偶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由于裂头蚴在体内仍保持具移行特性的幼虫状态。幼虫进入肠道后附着在肠黏膜,其头部向黏膜下层伸入,直至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向上可透过膈肌进入胸腔;向下穿透腹壁在皮下组织、肌肉之间移行产生炎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后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如果幼虫沿颈动脉上行,经破裂孔进入颅内,就会导致脑裂头蚴病。

裂头绦虫病相关文章
裂头绦虫病常用药品
  • 奥苯达唑胶囊

    本品为广谱驱肠虫药。对蛔虫、钩虫和鞭虫均有明显作用。与其它驱钩虫药比较,本品不但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较好,而且对美洲钩虫也有较好疗效,2天和3天疗法的虫卵转阴率可达56%~100%。 一般驱虫药物对鞭虫疗效较差,奥克太尔驱鞭虫时虫卵转阴率虽可达70%,但对钩虫和蛔虫无效,而本品不仅对钩虫和蛔虫有效,驱鞭虫的疗效也可达70%左右。

  • 佛卜那密得

    抗寄生虫病药物/驱肠虫药

  • 阿苯达唑胶囊

    本品为广谱驱虫药,除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旋毛虫等线虫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囊虫和包虫病。

  • 灭绦灵

    临床上用以驱除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和短膜壳绦虫,效力比槟榔、南瓜子显著。又用作灭螺剂。

  • 吡喹酮片

    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囊虫病。

  • 氟苯达唑

    主要用于抗蛔虫、钩虫、鞭虫、晓虫、绦虫、棘球蚴、囊尾蚴等,疗效较好,亦可用于粪类圆线虫、盘尾丝虫、华枝睾吸虫、后睾吸虫等蠕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