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乳腺外科 >> 妇产科 >> 妇科病 >> 肿瘤科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相关症状
  • 乳晕深部可扪及肿块 乳晕深部可扪及肿块是柏哲病的症状之一。乳头有持续的红肿、不明分泌物以及导致搔痒及灼热感的硬皮剥落。病初乳头痒或奇痒,灼痛,继而乳头、乳晕皮肤发红,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开痂皮出现皮肤轻度糜烂,呈慢性湿疹样变。乳头上有无法愈合的伤口。病变皮肤发硬、边界清楚,随病情发展可有乳头内陷、破损,乳晕深部可扪及肿块。
  • 乳腺随月经出现胀痛 经前期乳房胀痛:有很多妇女在月经来潮强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原有的颗粒或结节感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期过后,上述变化消失。
  • 乳腺内无痛单发的硬肿块 乳腺内无痛单发的硬肿块是乳房纤维腺瘤的临床特点。乳房纤维腺瘤是乳腺小叶内的纤维组织和腺上皮同时增生而形成的,是最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其特点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一般为单发性,多见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无粘连,该病恶变可能性小,约为1%。乳房结核以中年妇女多见,很少有结核病变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病程缓慢,初起多为孤立结节,后逐渐形成数个肿块,触痛不明显,数月后,肿块软化而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可发生溃疡和经久不愈的溢液,并排有豆渣样稀薄脓液,同侧腋窝淋巴结常明显肿大。
  • 乳腺肥大 平时说的乳腺肥大一般是指男性乳腺肥大, 男性乳腺肥大症(gynecomastia)是指男性乳腺增生,占男性乳腺疾病的90%以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常见于青春期前后和老年期。多认为与雌雄激素失调有关。
  • 乳腺胀痛 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
  • 乳腺隐痛 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患者往往自述乳房内有肿块,而临床检查时却仅触及增厚的乳腺腺体。有极少数青春期单纯乳腺小叶增生2年左右可自愈,大多数患者则需治疗,千万别忍着。
  • 乳腺刺痛 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
  • 乳溢一高泌乳素血症 泌乳是人类乃至所有哺乳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而乳溢症则系指非生理状态下,或非妊娠哺乳期的病理泌乳。男性有乳汁分泌几乎均属病理状态。国外报告正常育龄妇女有一部分在非妊娠哺乳期,也可挤出少量乳汁,可能属生理性。一般说来,女性在非妊娠哺乳期如流出乳汁较多,或同时有闭经者,亦应视为异常。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超过正常(女性0.04-1.0 nmol/L,l-25ng/ml;男性 0.04-0.8nmol/L,l-20 ng/ml)高限而言。
  • 乳头侵蚀 乳头侵蚀性腺瘤病(erosive adenomatosis of the nipple)是乳头导管的一种腺瘤。本病较少见,主要见于中年妇女,亦见于男性。早期乳头剥蚀、发炎,往往有浆液性渗出。
  • 乳腺囊性增生 本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
  • 腋下淋巴肿大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现象,是临床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触摸腋窝部位而发现。
  • 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增厚 腺体增厚即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那么又是哪些原因导致内分泌激素紊乱呢?中医认为:情怀不畅,肝气不得正常疏泻而气滞血淤疾凝,冲任不调者,常有月经紊乱,面部色斑。现代医学认为:婚育、膳食、人生存的外环境和遗传因素是乳腺发病的主要原因。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乳房硬化 假体置入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致乳房硬化(以下简称乳房硬化)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手感变硬外,外形也有改变,严重者甚至产生疼痛不适感,给受术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 早期乳腺癌手术后的头2-3年是复发的高峰,即使接受了传统药物三苯氧胺治疗,仍然存在复发风险,这些复发的患者中有75%会发生骨、肺、肝、骨髓、脑、卵巢等器官组织的远处转移,而这些远处转移往往危及生命。有数据显示,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病死率为75%,通常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的中间生存时间只有18-24个月。
  • 结节 结节损在较斑疹,丘疹损害大且深,多向下侵入真皮深层,重者可达皮下组织。表面呈半圆形降起较光滑。炎症性结节表面发红,痛并有角痛,直径大小为0.5~5cm。晚期常有破溃,如晚期梅毒结节性皮损,皮肤结核结节均契溃结疤。结节的组织病理改变较深多在真皮深层,并可侵犯皮下脂肪层,故可伴脂膜类及血管类改变。鸸有皮真皮浅层病理改变轻微,此点斑疹、丘疹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及真皮浅层有所不同。结节根据其病因不同,可为限局性,发病不对称,数目少;也可为系统性,对称性发病,数目也较少或稀疏。结节性皮肤病一般急性全身症状较轻,起病缓,病程相对较长,如皮肤结核,梅毒、结节性红斑慢性迁延性。因此在临床上与斑疹、丘疹性皮肤疾病有所不同。结节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显示全部症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临床特征与乳癌相似,表现为生长迅速的乳腺肿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肿块多为单侧,少见双侧,多位于外上象限内。查体可见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硬韧,早期边界清楚,可活动,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无凹陷及溢液。肿块巨大时可占据整个,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甚至破溃。多数病变局限在乳腺内,以后则播散致全身,招致死亡。
若发现病人内有多个散在活动性结节,似癌瘤时宜考虑本病。详细检查体表淋巴结、肝脾等有无肿大,以排除全身淋巴瘤和白血病浸润。有人指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要求病理材料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②乳腺内的淋巴瘤必须与乳腺组织紧密相连;③在乳腺肿物出现之前无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存在;④乳腺淋巴瘤是临床上最初的或惟一的原发病变,对于其他难以确诊的病变需行病理做出诊断。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相关文章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常用药品
  • 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

    1.急性白血病,尤其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2.恶性淋巴瘤。3.生殖细胞肿瘤。4.小细胞肺癌,尤文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5.乳腺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消化道癌、黑色素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