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肿瘤科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关症状
  • 消瘦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某些因素而致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时为消瘦(有作者认为凡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以上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称为消瘦)。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腰大肌阴影消失 腹膜后血肿X线检查,可从脊柱或骨盆骨折、腰大肌阴影消失和肾影异常等征象,提示腹膜后血肿的可能。
  • 后腹膜纤维化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腹膜后结缔组织的炎性反应与纤维化,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并压迫腹膜后的脏器(如输尿管和邻近大血管)。压迫输尿管可引起上尿路梗阻,严重时可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毒症。
显示全部症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症状
由于腹膜后肿瘤相关的器官均埋藏于腹膜后宽大、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中,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肿瘤可在此腔隙中隐匿生长,并向四周生长,且不易受阻,故早期常无症状出现,直至肿瘤长到相当大时,才会产生症状,但不严重。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常与有关器官的移位及梗阻(因肿瘤压迫)有关。因腹膜后肿瘤的组织来源和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1.腹部肿块 早期除非病人无意中或医生查体时发现肿瘤外,一般都是肿瘤生长至相当大时才被发现。肿瘤位置大多数在上腹部或上腹部一侧,开始发生于下腹部者较少,但往往肿瘤发展至占满腹膜后间隙而不易确定原发部位。取膝肘卧位双手触诊肿瘤不向前垂并腹前壁有叩鼓,可证明肿瘤位于腹膜后,但肿瘤大者腹前壁叩诊亦呈浊音。肿瘤如能推动,大多为良性,如固定不动、硬而边界不清,大多为恶性。有的囊性瘤可坚硬,有的实体瘤可似囊性,如脂肪瘤,甚至可误诊为腹水。单靠触诊,难以根据其大小、硬度而确定其良恶性。腹膜后肿瘤一般无触痛,少数有轻触痛。恶性瘤中心坏死、出血、继发感染或破裂时则触痛明显,且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和发热,这些情况多见于肿瘤晚期。腹膜后肿瘤处叩诊常为正常肠曲的叩响。有的肿瘤隆突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而在其一侧叩诊呈鼓音,提示肠管被推向一侧。少数患者有腹水,但往往不易叩出。听诊肠蠕动音正常或稍亢进。
2.腹胀 主要原因是肿瘤增大所致,其程度大多与肿瘤增长相平行,故早期无腹胀感,随瘤体的增大病人逐渐出现腹胀感,但与肠梗阻叩诊呈弥漫性鼓音不同,也无腹水的移动性浊音。个别病人发生肠梗阻或腹水则属例外。由于胃肠被推移位,常在肿瘤的上方或一侧叩诊呈鼓响,肠蠕动音正常或稍亢进。
3.腹痛 大多数患者腹部有坠胀感、沉重感或不适,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特别是良性瘤。随病程发展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少数病人疼痛剧烈难忍,常是恶性瘤侵蚀邻近器官或神经所致。肿瘤破裂、出血或引起肠梗阻可突发急性腹痛,出现腹膜刺激及休克等征象。腹痛的部位多提示为肿瘤所在部位。此外,如出现背痛,多为恶性瘤侵犯腹后壁所致。肿瘤侵犯腰股神经后,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痛或麻木。
4.邻近器官受累表现 腹膜后肿瘤推压和侵犯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症状,在良性瘤大都是机械性推挤移位或直接压迫,恶性肿瘤则可直接侵犯破坏邻近器官以及转移引起症状。邻近器官受累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胃肠道受累可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胃肠道受压可出现梗阻表现。
(2)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受压阻塞,可引起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出现内痔和脐周静脉曲张,甚至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并可破裂呕血及便血。
(3)胆总管受压则出现阻塞性黄疸。
(4)肾受压可移位,输尿管及膀胱受压可出现输尿管扩张和肾盂积水;亦可发生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尿闭乃至尿毒症。
(5)腹膜后大静脉如下腔静脉或髂静脉以及淋巴管受压,可发生下腔静脉或髂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水肿、静脉曲张、静脉炎、腹壁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甚至误诊为单纯精索静脉曲张施行手术。
(6)盆腔部腹膜后肿瘤可出现及阴囊水肿。
(7)腰股神经受压可引起下肢后侧放射性痛。
(8)成神经细胞瘤可出现眼眶、颅骨、长骨和肝等转移。
(9)膈肌被推升高、胸膜刺激和胸膜渗液、肺转移等均可引起呼吸困难。
5.其他表现 除以上主要临床表现外,由于腹膜后肿瘤的组织来源及病理类型不同,还可出现以下特殊病象,如幼儿及儿童发生腹部肿瘤、增长较快、瘤体固定并伴有发热及贫血等症状者,大多是腹膜后间隙或器官的恶性瘤,如成神经细胞瘤、畸胎瘤、胚胎性肉瘤、腹部恶性淋巴瘤等。良性瘤及囊肿较常见于女性,而前脊索瘤多见于男性。嗜铬细胞瘤出现高血压。有的腹膜后肉瘤腹泻并有低血钾、腹胀、消瘦和高血压等症状。个别腹膜后肿瘤可伴有其他部位的脂肪瘤或脂肪肉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多发性结肠息肉病。
诊断
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位置较深,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极难发现,而且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组织来源、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缺乏特异性,常与肿瘤的部位及受累脏器有关。多数病人在肿瘤体积生长至相当大时才引起注意。腹部肿块、腹胀和腹痛是最先出现和常见的临床症状。此外,病人还可出现消瘦、低热、胃肠道、腰背部及下肢疼痛等症状,位于盆腔的腹膜后肿瘤还可出现直肠、膀胱压迫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如患者有腹部肿块、腹痛、腹胀或某些前述症状,除考虑腹腔内常见疾患或肿瘤外,应考虑到腹膜后肿瘤的可能。对一些可疑征象如精索静脉曲张、小腿水肿或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直肠或阴道检查发现盆腔有肿瘤等,应进一步检查腹部有无肿瘤以及彼此的关系。
仅凭临床表现常不能明确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部位及性质,应结合前述临床特点、X线检查、腹部超声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综合考虑。一般讲,实质性且较大的肿瘤多为恶性,可呈不规则分叶或多结节融合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或有浸润,有淋巴结增大;血管造影示肿瘤血管增生杂乱,可见“血池”或动静脉瘘征象。囊性肿瘤常为良性,其生长缓慢,均有完整的包膜,边缘清楚。约85%间叶组织肿瘤为恶性,而神经和生殖细胞源性肿瘤以良性居多。另外,还应根据肿瘤自身的特点初步判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性质。通常,良性肿瘤病程较长,而恶性肿瘤病程较短。腹部超声显示大部分恶性肿瘤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欠清晰、欠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与周围脏器粘连及浸润,肿瘤轮廓不规整难以确定边界,或发现卫星结节,脏器的轮廓线中断;而良性肿瘤则较规整,境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还可探测到恶性肿瘤内较为丰富的血流回声,而良性肿瘤内血流回声少或无。CT显示实质性肿瘤呈多结节融合或不规则分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或有浸润,淋巴结增大者,多属恶性;而良性肿瘤均有完整的包膜且边界清楚。
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关文章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常用药品
  • 蒂清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金喜素

    小细胞肺癌。晚期转移性卵巢癌经一线化疗失败者。

  • 沙培林

    临床试验证明腔内治疗对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瘤内及全身用药对实体瘤有一定疗效,配合手术、放疗或化疗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 莱福乐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 磷酸氟达拉滨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个标准的包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并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