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相关症状
- 肠壁纤维化 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是血吸虫卵经肠壁中破裂的小静脉潜心入血管周围的肠壁组织中,尤其是粘膜下层。虫卵在肠壁内引起白细胞浸润,假性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晚期肠壁纤维化增厚,粘膜增殖形成肉芽肿。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肠麻痹软瘫 低钾血症肾病患者全身表现主要有低血钾症状,如四肢肌无力、肠麻痹软瘫等。 低钾血症肾病(hypokalemic nephropathy)是持久性低钾血症引起的慢性间质肾炎或肾脏病,又称失钾性肾病(kalium-losing nephropathy)。其严重性决定于缺钾的程度与持续的时间,临床表现主要是尿浓缩功能障碍,但临床极少见。
- 腹水 腹水系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在正常状态下腹腔内约有50ml液,对肠道起润滑作用。在任何病理情况下导致的腹腔内液量增加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腹水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产生腹水的原因很多,较为常见的有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腹膜疾病,营养障 ,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以往诊断腹水主要依靠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即可诊断为腹水。小量腹水(500ml以内)只能在肘膝位时叩诊脐部才能出现浊音,诊断较为困难,中等量腹水可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大量的腹水有腹型的改变及波动感,一般诊断不难。目前对小量腹水的诊断可借助B型超声等辅助检查来确诊,腹水的诊断很少有漏诊者。对腹水性质的诊断除根据腹水的外观来判断外,主要依靠化验室检查。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 肠管变形 肠管变形 表现为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及肠管短缩. 在急性期明显,随着炎症的消退,可恢复部分袋形,但粘膜面的无名沟等难以恢复.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术前较难确诊,最后诊断依靠手术及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也因肿瘤大小、性质、生长速度而差异较大,良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巨大肿瘤临床症状多因肿块压迫邻近器官所产生的症状。
1.腹部肿块 多为无痛性肿块,病人无意中触及,如病人不太重视常被延误诊治。待肿块长大,随后逐渐发现症状就诊约占77.86%。
2.腹痛 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见于恶性瘤,占66.7%。
3.体重减轻 贫血多见于恶性瘤。
4.腹水、恶病质 多见于晚期恶性病例。
5.肠梗阻 胡德胜(1982)报道21例因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占同期原发病变30%,大小肠均可发生,良恶性都可能有肠梗阻。肠扭转5例,肠套叠4例,肠壁受压4例,肠壁浸润3例。
6.体检 腹部可触及肿块、良性瘤多为圆形、可移动的肿块、边界清楚、无压痛;恶性者可触及活动或固定肿块,多高低不平,质硬。
首先确定是腹膜后肿瘤或肠系膜肿瘤,再确定是良性或恶性。也要排除是否为肠系膜脓肿,脓肿多有发热、囊性肿块,并在影像检查时发现分隔。一般腹膜后肿瘤多较固定。腹腔内肿瘤常可左右或上下移动,且发展慢、多囊性、光滑、边界清楚、全身情况好。恶性瘤发展快、生长快速,全身症状多、有发热,体重减轻伴腹痛、贫血。晚期者有腹水、肿块硬、高低不平或固定,多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