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过性脑缺血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与脑血栓形成相似,却不严重,一般不超过24小时完全恢复,也不留有后遗症,有人把它称为小中风。它的真正含义为脑的某一区域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血液供应暂时中断或显著减少)致使发生一种历时短暂、反复出的脑缺血神经症状,具有发作快、时间短、恢复快等特征,因此又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或一时性局灶性脑缺血。
- 血分不足 血分不足亦指血液不足,血分为血液的意思。
- 指甲有红色或黑色斑点 指甲有红色或黑色斑点指由于疾病,导致指甲上出现红色或者黑色的斑点。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口唇发绀 口唇发绀为口唇发青发紫的现象。
- 易昏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老年人、久坐后激烈运动等易昏厥。
- 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降低引起脑缺血而诱发的晕厥。严重者在晕厥发作时可导致猝死,是最严重的类型。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疾病是影响晕厥患者预后最关键的因素。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若出现晕厥应高度警惕猝死的危险。根据国外的报道,心源性晕厥患者1年死亡率(18-33%)要明显高于非心源性晕厥患者(0-12%)或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6%)。但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心脏疾病而非晕厥的类型决定的。多数心源性晕厥与体位无关(心房粘液瘤等一些特殊疾病除外),少有前驱症状,发作时可伴有紫绀,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音微弱和相应的心电图异常。引起心源性晕厥的心脏病可分为心律失常、心排血受阻和心肌本身病变三类。
- 眩晕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血管舒张性虚脱 多是由于情绪紧张导致的血管舒张性虚脱,出现一过性脑缺血所致。当有大量吐泻,失血和某些不幸因素的强弱刺激等,都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急性功能障碍而引起暂时性虚脱。
- 意识模糊 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 血液改变 各种因素引起的血液的改变,表现为血液粘滞度增高、血脂异常等。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
- 怪异步态 即怪异的走路姿态,常见于老年人或幼儿,老年人出现该症状可推测患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极大,幼儿怪异步态常有下肢僵硬、步态不稳、马蹄内翻足等,可能为肌张力障碍。
- 头重足轻 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 头重指头部自觉重坠的症状,并觉头如被布带裹扎之感。
- 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指病人走路不稳,或见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或步行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短小,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以后愈来愈快,呈"慌张步态"。
- 血液粘滞度增高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血粘度是血液粘稠度的简称,是反映血液粘滞性的指标之一。影响血液粘稠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红细胞压积、大小和形态,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等。
-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眶上 、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 意识短暂中断 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 运动性失语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伴有复述、命名、书写障碍。病变主要累及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 无构音肌瘫痪,但言语表达能力丧失或仅能说出个别单字,复述和书写也同样困难。神经系统检查大多有不同程度右侧肢体偏瘫。可出现左手的意向运动性失用。感觉障碍少见,如存在且重则提示深部结构受损。病灶部位大多在优势半球额叶Broca区—额下回后部额盖,Brodmann4区。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早期症状有哪些?
1.症状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min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可反复发作,症状相对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和高脂血症病史。
(1)颈内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以发作性偏侧或单肢轻瘫最为常见,瘫痪通常以上肢、面部较重。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质支的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②特征性症状:
A.短暂的单眼失明,但不常见,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B.主侧(通常为左侧)颈动脉缺血可表现失语。
③可能出现症状:
A.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表现)。
B.对侧同向偏盲,较少见(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层支分水岭区缺血,而使顶、枕、颞交界区受累所致)。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亦可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导致内耳受累。
②特征性症状:
A.跌倒发作(drop attack):表现病人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B.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突然出现短暂性记忆丧失,即刻记忆和远记忆力保持良好,自知力和人格保存、谈话、书写、计算力保持良好。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突然恢复,能够完全恢复记忆;仅对发作期的经历不能回忆。大都认为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
C.双眼视力障碍发作:是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所致枕叶视皮质受累,引起短暂性皮盲。
③可能出现的症状:
A.吞咽障碍,构音不清:为脑干缺血所致延髓性麻痹或假性延髓性麻痹的表现。
B.共济失调:小脑动脉支受累所致。
C.意识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瞳孔缩小:是高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累及网状激活系统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由下丘脑交感区到脊髓睫状中枢的联系纤维)所致。
D.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或交叉性感觉障碍: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同侧脊髓丘脑束缺血表现。
E.眼外肌麻痹和复视:为中脑或桥脑缺血表现。
2.体征 TIA发作时间短,典型体征出现为一过性,很快消失。典型的体征:
(1)颈内动脉系统:病变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病理反射阳性。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
(2)椎-基底动脉系统:交叉性瘫痪,是一侧脑干缺血的典型表现,可因脑干缺血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综合征及体征,如一侧动眼神经、展神经和(或)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
TIA发作的诊断要点如下:
1.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则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期发作。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