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灼伤刮伤 角膜好比手表上覆盖的玻璃,它覆盖着虹膜和瞳孔。角膜外层细胞是身体复原最快的组织,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阳光或一些外界物体特别是表面较粗糙的固体物接触或擦过角膜表面时,均可造成角膜不同程度的擦伤,如角膜上皮缺损或剥脱等。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泪溢 泪溢是在泪液分泌正常的情况下,由泪道排泄发生障碍而引起泪液经睑缘溢出现象。迎风时加重。泪溢是泪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泪道病是患者感到极为痛苦的常见眼病。泪溢应和反射性泪腺分泌过多所致的流泪相区别。
- 红眼 红眼是指眼白发红。这是一种笼统的概念。球结膜和巩膜组织的血管在某种情况下出现扩张充血、淤血或出血时,即可呈现眼白发红。由于眼部各部分组织的血供来源不同,其表现的红眼形态也不一样,而反应的病变部位也不尽相同。因此红眼是许多眼病所共有的常见症状。临床诊断应进一步具体化,要了解引起红眼的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结膜充血代表结膜或周围附属器官的原发或继发疾病。睫状充血则代表眼球本身的疾病。如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充血性青光眼等。若血管本身病变或损伤破裂,则出血可积聚于球结膜下,称之为结膜下出血,其也在红眼的范畴之内。而局部淤血也可导致红眼。
- 角膜混浊 角膜是无血管结构的透明组织。透明是角膜组织的最大特征,是担负其生理功能的基本要素。一旦因外伤或有害因素影响,使其透明度丧失发生混浊,就会引起视力障碍。
- 结核杆菌血行播散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血行播散的结果。多见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生。在临床上分两个类型:①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或急性粟粒性肺结核;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小儿最多见者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年龄较大的儿童常表现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结核性角膜病变早期症状有哪些?
1.结核性巩膜角膜炎和硬化性角膜炎(tubercular sclerokeratosis and sclerosing keratitis) 由邻近巩膜结核蔓延而来。开始在角膜缘出现睫状充血,接着在相应的角膜周边部出现深层浸润(边缘性角膜炎),然后融合成三角形或舌形深层浸润,严重时呈瓷白色(硬化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迟缓,时好时坏,每次发作都遗留瘢痕和新生血管形成,最后形成广泛角膜瘢痕或角膜葡萄膜炎而导致失明。
2.结核性角膜基质炎(tubercular parenchymatous keratitis)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单眼受累。可由邻近病灶感染所致或对结核菌素过敏有关。好发于角膜下方,浸润多在基质中层和深层,常局限于一定区域内,表现为灰黄色结节状浸润。由于混浊扩大、融合,有时也可呈弥漫性浸润。新生血管深浅不一,表层血管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很少有毛刷状血管翳形成。角膜后壁常有黄色油脂样沉着物或假性前房积脓形成。病程缓慢,时愈时发,可延续数年之久。最后遗留瘢痕(或钙化)混浊,视力严重受损。
3.结核性中央性角膜炎(tubercular central keratitis) 临床表现与单孢病毒性盘状角膜基质炎极为近似,但无浅层角膜炎病史,角膜感觉正常,睫状充血轻或无。新生血管先出现于深部,仅在晚期才有表层新生血管出现。痊愈后遗留中央区白斑,并呈钙化样变性。
4.结核性角膜溃疡(tubercular corneal ulcer) 非常少见。常发生于与球结膜相邻近的角膜周边部,也可由于角膜基质炎侵犯上皮而形成溃疡。角膜浅、深层均有新生血管侵入,病情顽固,久治不愈,常可引起混合感染和发生角膜穿孔,造成严重后果。
5.泡性角膜炎(phlyctenular keratitis) 多数是对结核菌蛋白过敏所致,青少年较多见。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活动性结核灶存在。角膜内有1mm直径圆形或卵圆形灰黄色浸润灶,常伴有血管伸入,称为束状角膜炎。反复发作,病灶此起彼消,左右眼交替发生,延绵多年。愈后遗留角膜瘢痕,影响视力。
根据患者多有结核病史,胸透检查结果及OT试验阳性,单眼患病及特征性的角膜体征,诊断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