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肠杆菌感染相关症状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是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引起组织损伤性病变的病理反应。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能动员各种防御功能以消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以恢复机体的相对稳定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能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机体的抵抗力。
- 痰黏稠或脓性可有腥臭味 大肠埃希杆菌肺炎的临床表现,痰检可见痰为黏稠或脓性,可有腥臭味。
- 淋巴液流出 淋巴液:(又称淋巴) 成份与组织液相同,因是由血液经微血管所渗出来的,所以不含红血球,而且蛋白质为血液的四分一。淋巴液具有防止病原体感染的作用。一旦引起感染时,淋巴液会从毛细血管中渗出,聚集在淋巴管防止感染。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头晕 头晕英文是dizziness,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 高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 寒战 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又称寒颤。
- 畏寒 人见寒冷则感觉身体发凉,但多穿衣或在室内则不感觉冷,平素较正常人怕冷者即畏寒,是阳虚表现。
集聚肠杆菌感染早期症状有哪些?
成团泛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分为产气菌株与不产气菌株,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种子、菜、水、土壤中,在正常人肠道、上呼吸道偶可发现本菌。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如早产儿和新生儿、烧伤、多发性创伤、肿瘤患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激素等患者的感染,亦可因各种插管、手术和输入被污染的液体而发生感染。可引起肺炎、腹膜炎、脑膜炎等多种感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此外,静脉由于使用了被成团泛菌污染的棉花而引起的败血症(亦称棉花热,cotton fever)亦有报道。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成团泛菌败血症,主要是由于输入了含有成团泛菌的普通输液制剂或静脉高营养制剂,如果某一批次制剂被污染则可导致局部的小流行。其余的入侵途径包括呼吸道、肠道、泌尿道、腹腔、手术创面及新生儿脐带等,由于患者多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病情往往较重,常急性起病,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热型以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为多见,若感染严重也可呈稽留热,体温可达40℃以上,同时伴头昏、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烦躁、兴奋、谵妄,可有肝脾肿大,严重的可发生休克、DIC、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以及肺、脑、肾等部位的继发性感染,或发生迁徙性脓肿;也可发生L型细菌感染等混合感染,从而使病情复杂化。
根据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判断感染发生的部位,细菌培养到成团泛菌为确诊依据,应注意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输液反应患者的成团泛菌感染应注意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相鉴别,确诊需培养或涂片检测到成团泛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