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即同等教育机会下学习效果明显落后同龄儿童.表现在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运用上有显著的困难.
- 烦躁不安 患者自觉烦闷急燥, 心神不定。
- 小儿哭闹不安 小儿哭闹不安是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节患肺炎较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
- 干咳 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简称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等。
- 小儿干咳 小儿干咳是小儿鼻炎的主要表现,小儿鼻炎大多数是过敏性的,症状就是鼻塞、遇到冷空气打喷嚏、流清鼻涕、鼻涕倒流、记忆力减退,嗅觉差。许 多儿童还可伴有鼻子痒、眼睛痒和流眼泪,表现为反反复复搓鼻子(抠鼻子)和揉眼睛,称为过敏性鼻结膜炎。许多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可以发展为突然阵发性咳嗽(干咳为主)甚至哮喘,称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
- 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以眼、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或伴有喉咙异常发音及污秽语言为主要表现,是儿童较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 患儿的表现特征是:不由自主地频繁挤眉眨眼、皱鼻、扭颈摇头、耸肩缩背、喉中发出似清嗓子或干咳等异常声音,少数患儿童时有说脏话、骂人等行为。多数患儿伴有多动症,他们往往记忆力力减退,计算能力差,反应迟钝,性格急躁,学习困难,成绩下降,严重者被迫停学。 抽动症起病多在21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以2~12岁年龄段之间发病为多,男多于女;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如不及时治疗,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 强迫行为 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都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 摇头转颈 多见于舞蹈病,常发生于5~12岁的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链球菌感染后2~6月发病。系风湿热炎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大脑皮质、小脑及纹状的表现,起病缓慢。舞蹈病是风湿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 成人多动症 人们普遍以为 ,多动症是小孩子的病 ,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成年人是不会发生这种疾病的。但根据很多学者的随访观察和前瞻性研究 ,发现多动症并不是儿童专有的疾病。儿童患了多动症若不及时治疗 ,可持续到青壮年阶段 ,只不过症状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称之为“成年轻微脑功能障碍 (简称AMBD)” ,即成人多动症。成人多动症临床表现多以急躁、易发脾气、焦虑、抑郁等为特点。这个疾病是美国医生阿诺德在 19 72年首先报道的 ,以后类似的报道相继增多 ,为此 ,美国曾召开了AMBD专题讨论会。 一般说来 ,随着年龄增长 ,患儿的多动症状可以减退 ,但仍有不安静、易激惹、冲动、易分心、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业成绩差、自尊心低、抑郁、易灰心等。约有四分之一的患儿会发生反社会行为 ,如好斗、偷窃、破坏、纵火、行凶伤人等。有人认为 ,这类患儿成年后患精神病的机会较一般人群要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 ,成年后可发生环境适应不良。国外学者曾报告对3 6名 17~ 24岁的多动症患者和 45名 17~ 24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社会经济阶层和智商方面条件相仿。这 36名多动症研究对象 ,在 10~ 12年前都经某儿童医院精神科评定 ,确定为多动症患者。经对两组前5年的有关情况进行评定 ,多动症组发生车祸的次数较多 (平均 1. 3 0. 07), 5年内与法院打交道的次数较多 (47 32),被诊断为人格障碍的较多。多动症组对象焦虑、紧张、夸大、敌意等项目及坐立不宁的自我感觉和表现者明显较多。国内有学者也曾调查了 4所收容所 441名劳教者 ,其中 67. 12%有多动症或多动症病史。在接受劳教的人员中 ,多动症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出 9倍。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变态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 112卷第 3期报道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有关研究成果 ,专家强调指出 ,由于儿童多动症可一直延续到成年阶段 ,甚至影响终身 ,因此 ,应格外重视对这一疾病的及时诊治。
- 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安定。
- 喃喃重复自语 词语性自动症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喃喃自语、背诵或伴叫声或笑声,常见重复词组或语句。
- 气息异常 人呼出的气息无特殊气味。异常的气息往往来自食物、吸烟者、饮酒都等,如果呼出恶臭气息或有某种特殊气息,在临床见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及一些内脏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 眨眼不止 一般情况下,两次瞬目的间隔在数秒以上,如果出现阵发性快速瞬目,则为异常现象.孩子频繁眨眼这种情况在临床眼科很常见,孩子的频繁眨眼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孩子的眼睛结膜有炎症的时候,孩子不舒服,眼睛有异物感,通过眨眼和泪液分泌总能暂时缓解眼的异物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再一个就是孩子有视疲劳的时候,屈光不正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就是孩子神经性眨眼。
- 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 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小儿多动症”。本病以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及易于冲动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本病**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本病属中医“躁动”、“健忘”、“失聪’等范畴。
-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主要发病于儿童期。原因不明。表现为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突发、反复快速、不自主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的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临床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动作或运动通常头面部是首发部位出现的抽动动作可见皱眉、眨眼撅嘴、摆头点头转颈、耸肩、甩手、跺脚、踢腿等等。由于发声器官和膈肌的运动抽动而发出清喉声咳嗽声鸡鸣声、打嗝声等根据动作的构成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及Tourette综合征,该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障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起病年龄为1~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3倍以上。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最为多见。
多发性抽动症在伴随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也随性别而不同,在男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在女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强迫障碍。Kurlan(1992)推测多发性抽动症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缘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受性激素的影响所致。
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动作或摇头等,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38%~59%。眨眼被认为是多发性抽动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声性抽动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占12%~37%,通常由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等发声组成,秽语仅占1.4%~6%。
不同肌群受累频率有一个从面上部到足下降的顺序,即抽动通常是从面上部(眨眼、斜眼等)开始,接下来是面下部(歪嘴、张口、伸舌、撅嘴、歪嘴、舔嘴唇、皱鼻等)及颈、肩部抽动(点头、仰头、摇头、斜颈、耸肩等),然后是躯干及下肢抽动(搓手、握拳、举臂或踢腿、伸腿、蹬足等)以及躯干抽动表现(挺胸、收腹、扭腰等)。抽动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种种复杂的、形态奇特的复杂抽动动作。抽动形式可以改变,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抽动症状的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出波动性特征,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抽动症状,抽动症状往往起伏波动,时好时坏,可以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以因某些诱因而使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
加重抽动的因素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生气、惊吓、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等比较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中以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好、极度兴奋(orgasm)和酗酒等比较常见。既往认为抽动在睡眠时消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时有部分病人抽动症状不消失,只是不同程度的减轻而已,这可能与睡眠时γ-氨基丁酸(GABA)的代谢水平改变有关。
近年来,已逐步认识到与多发性抽动症相联系的一些行为问题,轻者只表现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等。重者则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和猥亵行为等,它们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0%~60%,35%~80%,25%~50%,10%~40%,20%~25%,15%~50%和20%~25%。这些行为问题构成本病整体的一部分,是多发性抽动症病人功能损害的来源。有时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已好转或缓解,而伴随的行为问题却十分严重,甚至成为临床主要矛盾。
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方面,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史和临床症状)来进行诊断,国内外学者均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来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诊断,并且必须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性发作、药源性不自主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通常推荐多发性抽动症“必需诊断标准(essential diagnostic criteria)”包括:21岁以前发病,多发性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有一加重或减轻的病程,新的症状逐渐代替旧的症状,抽动缺乏其他医学解释和病程超过1年。发声性抽动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是必需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本病的诊断标准中秽语不是必需的,因为秽语只发生在少数多发性抽动症病例中。通常来讲,凡病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性抽动,加上一个或一个以上发声性抽动,病程超过1年者,即可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其中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有一年病程限定,这是人为规定的。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其实,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中所提到的诊断标准是类同的。目前我国学者多倾向于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的诊断标准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研究用诊断标准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发表了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为:
(1)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
(2)抽动一天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
(3)18岁以前起病。
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诊断标准 1995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发表了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为:
(1)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
(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3)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同一年之间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
(4)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3.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 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发表了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为:
(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1年,其于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4)发病于18岁前。
(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