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外科 >> 心胸外科 >> 肿瘤科
心脏黏液瘤相关症状
  • 食欲异常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食欲异常,包括食欲缺乏、食欲亢进、食欲反常,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指甲很短 指甲很短是指指甲的长度偏短的症状。
  • 心脏淤积淀粉样物质 淀粉样蛋白质沉积在心肌组织内所致的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 体重减轻 定义上只要体重在6个月内减轻达到原来体重的5%以上时,即是有意义的体重减轻。
  •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指对食物缺乏需求的欲望。严重的食欲不振称为厌食。 食欲的中枢在下丘脑,其与大脑皮层有广泛的联系。在下丘脑有两个调节摄食的中枢,一个是饱足中枢,在腹内侧核,动物实验,破坏此中枢,出现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另一个是嗜食中枢,在腹外侧核,破坏此中枢,动物出现食欲丧失,拒食。这两个中枢相互调节,以控制摄食。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显示全部症状

心脏黏液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心脏黏液瘤的临床表现多而杂,且无特征性,其表现主要取决于瘤体的所在位置、大小、形状、生长速度、蒂的长短、活动度、有无碎片脱落、瘤体内有无出血、变性或坏死、病人反应性等。临床表现一般可归为三大类:
1.全身症状 由于黏液瘤自身的出血、变性、坏死,可引起发热、贫血、乏力、关节痛、荨麻疹、食欲差、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尤其是左房黏液瘤,可引起左房扩大压迫食管,使进食受梗。瘤体堵塞肺静脉,可引起反复咯血。尚有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国内有血沉记录的243例中增快者192例(79.0%),一般第1h在30~70mm,平均32.2mm。活动性头晕、疲乏、气促是最通常症状。免疫学检查研究发现,黏液瘤病人出现症状时,抗心肌抗体效价增高,肿瘤切除后效价降低。常见的这些全身症状可能诊断为胶原性血管疾病。但也有少数黏液瘤病例由于合并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所致。Fisher将心脏黏液瘤的症状、体征和发生率归纳如表2。

 
白介素-6(IL-6)的作用:心脏黏液瘤的瘤体和自身的症状的关系可能取决于肿瘤本身合成和分泌的IL-6。IL-6是一种免疫性细胞因子,它被认为是引起急性期反应的主要物质,可致发热、白细胞增多、激活补体和凝血反应。离体研究证明IL-6诱导合成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α2巨球蛋白、人肝细胞纤维蛋白原。黏液瘤细胞产生高水平的 IL-6,其血清浓度的提高可与黏液瘤病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特征有关。某学者对6例家族性黏液瘤病人的研究结果证明血浆中白介素-6水平与肿瘤大小有明显关系;IL-6和肿瘤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疾病症状的产生。
2.栓塞现象 黏液瘤的组织疏松、脆弱,其碎片或肿瘤表面的血栓脱落是造成栓塞最常见原因。随着血流漂动可引起体动脉或肺动脉栓塞而出现脑栓塞的晕厥、昏迷、偏瘫,以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急腹症,肢体动脉栓塞的缺血性剧痛和青紫,肺循环阻塞的呼吸困难和发绀。引起栓塞的解剖部位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或)心内分流是否存在。左心肿瘤栓子进入体循环,致脑、肢体栓塞和内脏梗死。在栓子取除后对之作组织学检查,常可对心内肿瘤作出诊断。因此注意对栓子材料的发现并进行检查非常重要,尤其在某些病例出现淤斑时,对皮肤和肌肉的活检,可证实血管内肿瘤栓子的存在。
多个系统的栓塞产生的症状可酷似全身性血管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出现发热、关节痛、体重下降、血沉增快等更易混淆。在年轻病人中,在栓塞发生以前并无脑血管疾病且心电图为窦性心律者,应高度怀疑心内肿瘤的存在,并注意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二尖瓣脱垂相鉴别。
位于右心的肿瘤脱落的碎片或栓子,以及通过左→右的心内分流来自左心的栓子都可引起肺梗死或肺动脉栓塞和肺动脉高压。事实上,这种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肺心病主要是由于右房黏液瘤的慢性复发性栓子所致。
由于肿瘤栓子大小不同,故栓塞范围差异极大,症状轻重也差异悬殊。轻者仅出现一过性晕厥,重者可发生昏迷、瘫痪、肢体坏死,甚至终身残疾或死亡。
据报道,我国心脏黏液瘤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5%,低于国外报道的40%。
3.心脏表现 心脏肿瘤引起心脏出现的特殊表现为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心内血流阻塞。它的出现与肿瘤的解剖部位、组织学类型、瘤体大小、活动度等有密切关系。小的瘤体可无症状,大的瘤体则引起血流机械阻塞。蒂长而活动度大者易影响房室瓣功能。
心肌肿瘤最常引起传导和心律方面的异常。如果肿瘤位于房结区域,可引起房-室传导异常。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包括房颤、房扑(伴有或不伴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阜外医院148例黏液瘤中,心电图不正常者105例(70.9%)。由此可见,黏液瘤尽管多位于心腔内,但当引起心腔压力改变,心脏负荷增高时,则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或瘤组织浸润心壁,压迫心壁,引起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
从前述关于心脏黏液瘤在各心腔的分布可见,绝大多数黏液瘤位于左心房。左房黏液瘤由于瘤体大小、活动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机械性阻碍和影响房室瓣功能。在舒张期瘤体阻塞二尖瓣口,而出现隆隆样杂音,酷似二尖瓣狭窄。当瘤体引起二尖瓣脱垂为主时,则只能在收缩期听到吹风样杂音,但这为数不多,而多数呈双期杂音。少数病例可听到肿瘤扑落音。由于瘤体的阻塞致左房压增高,随之出现肺淤血,病人常有活动性心慌、气短、头晕、咯血等症状。因此临床上易被误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疾患。
虽然左房黏液瘤的主要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但症状的出现与改变有关,这常提示左房黏液瘤的可能。杂音随的改变而改变,被认为是心脏黏液瘤的特征性体征,我国资料仅约1/3病例出现。凡此种种,提示肿瘤活动度较大,随时有引起栓塞死亡的危险,应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术前预先了解病人哪种最舒服,哪个最难受。在手术台上,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时,立即操纵手术台改变,可收到确实效果。
右心房肿瘤常因瘤体的阻塞而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包括发绀、外周水肿、腹水、肝肿大和颈静脉怒张等。右心衰竭常呈进行性加重,常因肿瘤阻塞三尖瓣血流或引起三尖瓣反流被误诊为Ebstein’s畸形、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类癌瘤综合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和心肌病。右房高压可通过卵圆孔出现右→左分流,病人呈气喘、发绀、杵状指(趾)等。
右房黏液瘤在4个心腔的黏液瘤中居第2位,国内资料仅占5.1%(31/607),可说属少见。体检常可发现有外周水肿、上腔静脉回流阻塞征、肝硬化和腹水征。当瘤体部分性阻塞三尖瓣血流或引起三尖瓣反流时,可闻及舒张早期隆隆样杂音,也可合并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若杂音随呼吸或而改变,应高度怀疑右房黏液瘤的存在。
心室的黏液瘤更属少见,国内资料仅占1.48%(9/607)。
右室黏液瘤可引起右室充盈或血液输出障碍,常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上可呈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等征象。甚至可晕厥、猝死。体征常可在胸骨左缘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当瘤体波及肺动脉瓣口,可出现酷似肺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表现。X线的心影改变常被误诊为肺动脉狭窄、限制型心肌病、三尖瓣疾患。然而,右室肿瘤病情进展较肺动脉瓣、三尖瓣疾患迅速,以此可初作鉴别。
左室黏液瘤系4个心腔中最少见的。早期常无症状或只表现为心律失常。当瘤体占有一定的室腔位置影响左心功能时,则可出现乏力、气促、胸痛,甚至晕厥或左心衰。文献报道有肿瘤栓子栓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死的病例。体检可发现收缩期杂音和随改变而变化的杂音和血压的变化。左室肿瘤的表现可酷似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心内膜弹性纤维组织增生症、冠状动脉疾病。应慎之加以鉴别。
4.家族性黏液瘤 又称黏液瘤综合征或复合黏液瘤病,其特点为发病年龄多<40岁,男性较多,有家族史。占心脏黏液瘤的5%,黏液瘤呈非典型或多中心性生长,具有高度复发的趋向,复发率高达17%~50%。往往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和内分泌亢进。具体表现为:面部色斑,Peutz Jeghers综合征、SjÖgren综合征、皮肤黏膜炎、Raynaud综合征、垂体瘤、睾丸肿瘤。多发于右房,并可伴有肾上腺皮质增生、乳腺黏液瘤(多发性黏液样纤维腺瘤)、原发性色素性结节样肾上腺皮质瘤引起库欣综合征。
下列情况应考虑到左心房黏液瘤的可能,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加以确定诊断。
1.心尖部舒张期杂音或伴收缩期杂音,随时间和改变而明显变化,坐、立时杂音明显,卧位时杂音减轻,既往无风湿热病史。
2.窦性心律时,出现反复的动脉栓塞征。
3.与变化相关的晕厥或猝死。
4.长期低热,血沉增快,贫血,无风湿热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证据。
5.内科治疗难以奏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目前,心脏黏液瘤几乎都由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初步诊断和术前诊断。

心脏黏液瘤相关文章
心脏黏液瘤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