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传染科
肝结核相关症状
  • 肝内钙化 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汲虫病等),先天性代谢缺陷(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化学代谢缺陷(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 近迫性昏迷 肝性脑病(hepatoencephalopathy)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是肝细胞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之一。主要症状有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而 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则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门体分流性脑病最为多见,发生的主要机制是门静 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人体循环。 主要脑病的临床表现有:起病可急可缓;性格改变,原外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抑郁,原内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欣快多语;行为改变,如乱写乱画,乱洒水,乱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摸乱寻,随地便溺;睡眠习惯改变,常表现为睡眠倒错,也称为近迫性昏迷(impending coma),常预示肝性脑病即将来临;肝臭的出现,是由于肝功能衰竭,此气味有学者称烂苹果味、大蒜味、鱼腥味等;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最具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具有早期诊断意义;视力障碍;也是早期鉴别肝性脑病简单、可靠的方法;意识障碍,继智能障碍后即出现比较明显的意识障碍。 肝脑变性型肝性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减退、构音困难、记忆下降、思维迟钝、共济失调、震颤强直、痉挛性截瘫(肝性脊髓病)等。但无明显意识障碍。
  • 盗汗 将睡眠中出汗,醒后汗自停的现象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肝缩小 “肝萎缩”是指B超或CT检测,肝脏体积缩小,属于传统医学的“鼓胀”,现代医学定性为“肝硬化”,肝缩小目前国内外除肝移植外尚无其它有效的治疗方法。20世纪40年代,医学界首次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HF)的概念,最初称为急性肝萎缩或急性肝坏死。
  • 脉氧合不足 肝肺综合征是由原发性肝病引起的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氧合不足所构成的三联征。
  • 恶病质面容 望面容是指望面部的表情神态。人的面部肌肉及血运十分丰富,十二对颅神经集中在此。健康人应是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各组织器官比例适中,分布合理。而当机体患病时,则会由于病痛的困扰,特别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面容与表情。所以观察面部面容与表情无疑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恶病质面容:面容极度消瘦,面色萎黄,皮肤弹性较差。
  • 转氨酶增高 转氨酶就是在肝细胞内制造的一种重要的酶,它在氨基酸代谢及构成蛋白质、脂肪和糖三者相互转化的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大量地到肝细胞外面来。如果血液中含有大量转氨酶,则视为异常现象。当然,如果仅仅是转氨酶增高,而其他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大致正常,就称为单项转氨酶增高,这时应进一步检验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多少,藉以了解肝脏的损害程度。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消瘦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某些因素而致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时为消瘦(有作者认为凡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以上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称为消瘦)。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显示全部症状

肝结核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还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热多在午后,有时伴畏寒和夜间盗汗;有低热者也有弛张型者,高热可达39~41℃。身患结核病者可长期反复发热,若要诊断肝结核需排除其他发热原因。
肝肿大是主要体征,质硬,边缘钝,半数以上有触痛;近半数者脾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约15%的患者因结节压迫肝胆管可出现轻度黄疸,10%的病例有腹水。有的患者仅有肝外结核表现或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临床上可根据临床表现如不明原因发热、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或上腹部胀痛、肝功能损害)等初步诊断。再依靠血象检查、毒素试验、肝穿刺活检结核杆菌等实验室手段可明确诊断。当怀疑肝结核是也可应用抗结核药物试作验性治疗,必要时也可剖腹探查。

肝结核相关文章
肝结核常用药品
  • 卫非特

    结核病的短程化疗。

  • 卫非宁

    结核病。

  • 盐酸乙胺丁醇胶囊

    本品适用于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亦可用于非典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

  • 盐酸乙胺丁醇片

    适用于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结核杆菌所致的肺结核。亦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及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

  • 异福片

    适合于结核病的初治和非多重性耐药的结核病患者的4个月维持期治疗。

  • 结核丸

    抗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