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一次或接连两次以上停搏的,称为窦房传导阻滞(sino-auricularblock),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急性窦房传导阻滞的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洋地黄或奎尼丁类药物作用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慢性窦房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原因不明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心音微弱 心音(heart sound)指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它可在胸壁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也可用换能器等仪器记录心音的机械振动,称为心音图。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舒张期奔马律 正常成人心脏跳动有两个心音,称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奔马律为出现在第二心音后的附加心音,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合而成的韵律,酷似马奔跑时马蹄触地发出的声音,故称为奔马律。根据奔马律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和重叠性奔马律,其中以舒张早期奔马律最为常见,它出现在第二心音后0.12-0.18秒内;舒张晚期奔马律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秒,故也称收缩期奔马律;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加上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听起来就象平行发生的四个音响,又称“四音律”,“火车头奔马律”。一般认为舒张早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震动。所以奔马律的出现是心肌严重受损的重要体征。
-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remodel-ing人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 心慌气短 心慌气短可能和心情、年龄有关,也可能是心脑疾病造成的。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的伴发症状。
- 心慌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 粉红色泡沫痰 咳出的痰呈粉红色泡沫样。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舒张晚期奔马律 舒张晚期奔马律(1ate diastolic gallop)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s,故也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presystolic gallop)。其产生机制是舒张末期左心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心房为克服增大的心室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atrial gallop)。来自右心房的舒张晚期奔马律极少见。
-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ntidromic A-V reentrant tachycardia, AAVRT) 简称逆传折返性心动过速 又称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
-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正常血压的变异范围很大,随年龄、体质。 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由于高血压在 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高血压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肢动脉血压低于 12/8 kPa(90/60 mmHg)即为低血压。 绝大多数低血压患者(尤其与体质或遗传有关的长期慢性低血压)在临床上并无任何不适,或仅有头晕、困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少数(血压急剧下降者)出现以脑供血不足为主 的临床症状,如头晕、眼黑、肢软,甚至可以出现晕厥或休克。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肺含水量增加 肺水肿及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的病理状态,不论何种病因所致的肺水肿,其呼吸病理生理大体相同,即液体在肺脏内储留和气体交换发生障碍,肺顺应性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呼吸困难、发组、频繁咳嗽、咯大量泡沫样痰,双肺有弥漫性湿暖音,X线表现呈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肺水肿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为常见的呼吸急症,救治目标针对病理生理和基础疾病二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肺水肿的预后和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 乏力 乏力的原因有很多. 体力劳动者饮食太淡易致疲劳,是因为盐中的钠能加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睡眠不足可使人感到乏力,但神经衰弱者如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会感到软弱无力,引起疲乏的药物还有苯海拉明等抗组织胺药物...
- 胸闷 胸闷chest distress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 心跳过速 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者,称心跳过速。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早期症状有哪些?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在年轻人较多见,多数年龄为20~35岁。就医时追述年龄较大患者的病史时可发现其症状初发年龄较轻。年轻女性约占发病总数的90%。
临床症状程度可不一,有的仅偶有心悸感,有的则表现为慢性长期持续的心动过速。病史中最多见的症状是心悸,其次可有胸闷、乏力、头晕等,许多患者呈现精神紧张症状,症状多而杂,与心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不符。有的患者症状呈间歇性,有的为长期持续性,病程为1~11年。可因服用β受体阻滞药引起低血压而发生晕厥。运动耐受试验可见轻度运动即引起过度的心率反应。有人报告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而出现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此外,由于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而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四肢无力等。
窦性心动过速是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心率大于100次/min。
2.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明显增高,心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相对降低,部分患者心率可降至正常范围。
3.短时间的运动(5min走路或平板运动试验) 心率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心率可达140次/min。
4.卧位时心率相对较低,为60~135次/min;直立时心率明显增高,为90~160次/min。
5.心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6.在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心率常可持续性增高到160~220次/min,损害心功能。
7.对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反应差。
本症大多数患者除窦性心动过速外,经体查、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各项心血管系统检查证实心脏常无其他原发性器质性异常,亦无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其他疾病,且常无明确病因。少部分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其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无明显关系。也有报告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后,部分患者可发生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诊断标准迄今尚未统一,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条件:
1.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100次/min。
2.心动过速时心电图P波形态为窦性。
3.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相应的症状。
4.需排除引起明显窦性心动过速的其他病因,如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
5.测定窦房结固有心率 用阿托品或β受体阻滞药将窦房结自主神经完全阻滞后,测定窦房结固有心率,使用不同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评价对心率的影响及运动后心率的反应。许多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固有心率增快和对异丙肾上腺感性异常增加,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