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相关症状
  • 微血栓形成 在促凝因素的作用和触发辅助因子的参与下,能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绞绕成团形成微血栓而阻塞微血管。凝聚的血小板又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酶,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沉积,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若沉积在红细胞表面,在循环过程中可互相包绕、粘着而形成较大的凝块,从毛细血管延伸到微静脉,造成局部的血流阻塞。当被包绕的红细胞逐渐发生退变、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和凝血活酶,又可促进凝血。
  • 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cordiac murmur)是指心音及附加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非心音性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噪杂声音。它可与心音分开或相连续,亦可完全覆盖心音。心脏杂音可见于健康人,更多发生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某些杂音是诊断心脏病的主要依据,如在心尖区出现舒张中期伴收缩期前递增性隆隆样杂音,可诊断为二尖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机器样响亮的杂音,且伴有连续震颤,常提示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屈而心脏杂育在心脏病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显示全部症状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50岁者占79.2%,但可见于任何年龄组。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听诊对诊断本病帮助不大,仅1/3病例可出现心脏杂音,多位于胸骨下缘,偶向心尖传导,杂音性质柔和。半数病例可发生栓塞症状,如脑栓塞可出现偏瘫,冠脉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肾动脉栓塞可产生肾绞痛等等,但由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较小,因而栓子微小,故极少引起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栓塞,多为小动脉栓塞,故多数病例虽有栓塞而无症状,因此不少病例生前未能诊断。
Mcray对临床诊断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提出三联症:
1.已知可发生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疾病。
2.心脏出现杂音或新杂音或原有杂音发生变化。
3.身体有多发性栓塞。
此外,静脉血栓症、DIC实验室诊断以及多次血培养阴性,均有助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若结合UCG发现赘生物则更有利于诊断。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相关文章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