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缩期杂音 收缩期杂音是临床最常见的杂音,可为功能性或器质性,以功能性多见,是心脏杂音中的一种。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处,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在左心室收缩期,血液自左室返流至左房并产生杂音,并向所产生的收缩期杂音则向左腋下传导.任何可以增加收缩期左室和左房之间压力阶差的因素都可以使以杂音增强.吸气时,胸腔内压力下降(小于大气压),右心室泵入肺循环的血量增少,左心室充盈量也会减少,同时受胸腔压力影响,在收缩期左室左房间压力阶差相对会下降,反流血量相对减少,杂音会减弱.呼气时,胸腔压力升高(大于大气压),右心室泵入肺循环的血量增多,左心室充盈量也会增多,同时受胸腔压力影响,在收缩期左室左房间压力阶差相对会升高,反流血量相对增多,杂音会增强.
- 舒张期哈气样杂音 舒张期哈气样杂音是心脏杂音的一类。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端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 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不发出声音,当血流加速,异常血流通道或血流管径异常以及血黏度改变等均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旋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
- 猝死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 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勤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其中一分钟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低于3.4 umol/L时,当总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临床即出现黄值。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到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观察黄疸应在天然光线下进行,须与服用大量阿的平、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尚须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阿的平黄染多累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有文献报道,此种黄染呈向心性分布,愈近角膜而愈深,其时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胡萝卜素所致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桔、木瓜等含量甚多,当进食过多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易致循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黄染多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及鼻等处皮肤。其鉴别方法甚易,取被检查者血清 2ml,加入 95%或无水酒精8 ml及石油醚振荡 10min,静置,使酒精与石油醚分离,如为胡萝卜素血症,则石油醚层呈黄色;若为胆红素,则黄色仍存留于酒精层内。球结膜下脂肪沉聚,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毗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皮肤无黄染,血清胆红素不高。
- 主动脉窦破裂 主动脉窦瘤破裂又称乏氏窦瘤破裂,是由于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高压血流冲击,逐渐形成囊状瘤体,向外凸出、最终可导致破裂。此病为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病情出现突然并发展迅速。 临床表现主要有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心悸,气促,并易引起心力衰竭。本病手术疗效确切,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心功能,但有严重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高,术后恢复慢。因此,应早期手术。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长段升主动脉发育不全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临床表现为⑴升主动脉根部环状缩窄⑵主动脉瓣上膈膜型狭窄(3)长段升主动脉发育不全。主动脉瓣上狭窄在先天性主动脉出口狭窄中最为少见,约占5~10%。**性发病率相近。瓣上狭窄病例可伴有智力发育迟钝。狭窄病变位于冠状动脉开口的上方。主动脉瓣上狭窄病变以局限型较为多见,约占90%。
- 主动脉瓣上膈膜型狭窄 主动脉瓣上狭窄在先天性主动脉出口狭窄中最为少见,约占5~10%。**性发病率相近。瓣上狭窄病例可伴有智力发育迟钝。狭窄病变位于冠状动脉开口的上方。主动脉瓣上狭窄病变以局限型较为多见,约占90%。
- 肺动脉杂音 肺动脉杂音分为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肺动脉有杂音一般提示有肺动脉畸形或者是有肺动脉瓣返流、肺动脉关闭不全等因素引起的。
- 收缩早期喀喇音 心音异常的表现之一,在二尖瓣听诊区听到收缩早期出现喀喇音。
- 收缩期震颤 收缩期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间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 三尖瓣脱垂 三尖瓣脱垂是由于瓣膜或瓣下支持组织的病变,引起房室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在收缩期脱入心房,或半月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在舒张期脱入心室流出道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前者目前原因不明,后者可由多种病因所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一个瓣膜,其中以二尖瓣脱垂为最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脱垂,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脱垂则较为少见。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眩晕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 第三心音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指病理性的第三心音而言,是舒张早期血液极快的充盈到扩大的心室引起室壁的振动或振动房室瓣所产生的声音,常见于严重的心肌损害、左心衰竭、瓣膜关闭不全、大量左至右分流等。病人左侧卧位用钟型听诊头在心尖部听诊最清楚,是一种低调的声音。如果是右心病变则应在胸骨左下缘听诊最清楚,病理性第三音即使心率不快临床上也趋向于称为奔马律。也叫室性奔马律。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 瓣膜增厚 瓣膜增厚主要是由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由于增厚、变形、粘连、钙化和破裂等而失去单向阀门作用的一种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可以引起心脏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使血液不能通畅的流过或流过后倒流,血液不能通畅流过者称为瓣膜狭窄,血液流过后倒流者称为瓣膜关闭不全。最常见的是二尖瓣病变,其次是主动脉瓣病变。
- 第一心音亢进 在二尖瓣狭窄时左心室充盈减少,于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较低,其次,由于左心室血容量减少,收缩期相应缩短,这时左心室内压力迅速上升,致低位的二尖瓣突然紧张并关闭,因而产生高调而清脆的第一心音,听起来呈拍击声,通常称为拍击性第一心音。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搏动各不相关,形成房室分离现象,当心房和心室偶合地同时收缩,则第一心音极响亮,通常形象地称为“大炮音”。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疾患早期症状有哪些?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病变的临床表现可因瓣膜病变的组合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瓣膜中病变相对较重的瓣膜,有时较轻病变瓣膜的临床表现会被掩盖或减轻。两个瓣膜病变均以狭窄为主者则症状出现较早和明显,但病情进展较缓慢;而两个瓣膜病变均以关闭不全为主者,则临床体征明显,而症状出现相对较晚和轻,病情进展缓慢,但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症状加重较快,病情进展也明显加快。另外,急性瓣膜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要较慢性的明显,病情进展也快。总之,联合瓣膜病变与单瓣膜病变相比,症状出现较早,心脏一般较大,心房纤颤趋于提前发生。
1.主要症状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病变引起的症状主要是肺循环淤血和高压,左心功能不全,以及外周动脉供血不全的表现,而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较少和出现较晚。
(1)气急、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可达94%~100%,主要与肺静脉淤血和高压、肺间质水肿有关。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或体力劳动后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表现,此时往往提示已有明显的左心功能不全。一般以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狭窄者出现较早和明显,而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为主者,则出现较晚和较轻,只有在左心功能明显减退时才表现明显。
(2)心悸:为较常见的症状,发生率>50%。主要与心律失常和心脏搏血功能增强有关,前者如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等,常见于有二尖瓣明显狭窄者,后者常见于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者。以活动或左侧卧位时感觉明显。
(3)咳嗽、咯血:咳嗽与肺静脉淤血刺激支气管引起的神经反射有关。多为干咳,常见于夜间或劳动后。若伴肺部感染可有咳痰。咯血主要是由于支气管黏膜下层静脉或内膜微血管等破裂所致,轻者痰中带血,重者可发生大咯血,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但一般能自行停止,极少发生出血性休克。另外,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以存在二尖瓣明显狭窄者常见。
(4)疲劳、乏力和多汗:常见于以二尖瓣闭锁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病变为主者,发生率约为80%,多见于活动后。一般认为,疲劳、乏力主要与心排出量减少致四肢相对供血不足有关,若系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疲劳和乏力,还与进行性贫血有关。而多汗,尤以上半身为主,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5)心绞痛: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氧供和氧耗失衡而致。主要见于以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或闭锁不全病人,其发生率前者约20%~60%,后者近50%。多于劳累、情绪激动后诱发,但也可在休息时发作。其性质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相似,但冠状动脉本身可无明显病变。
(6)眩晕和晕厥:主要见于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者,发生率约30%。常在劳动后或突然改变时(如突然身体前倾弯曲或从蹲坐位立起)发作,轻者仅有眩晕感,重者可发生晕厥,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其发生机制未甚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周围血管扩张或阵发性严重心律失常,致脑循环供血不足有关,也可能与颈动脉窦过敏有关。
(7)猝死:这是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多见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和(或)闭锁不全者,发生率前者约为20%~25%,后者约为10%。其原因可能与突发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有关。多数病人在猝死前可有反复心绞痛或晕厥发作史,但也可作为首发症状。
(8)栓塞:以体循环栓塞多见,主要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左房血栓者,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合并瓣膜赘生物者。左房血栓脱落主要引起脑栓塞、肢体偏瘫,发生率约16%~19%。细菌赘生物脱落可为单一部位或多部位,发生率约15%~30%。其中最常见的有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脑膜炎或脑脓肿等,其次是重要内脏(如肺、肾)和四肢动脉等,还有眼底、指(趾)端、皮肤及黏膜内的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等。从而产生相应的脏器功能异常、肢体疼痛或运动障碍、视力异常等表现。
(9)其他:无论是以二尖瓣病变为主还是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当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均可影响三尖瓣和右心的功能,从而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和三尖瓣病变的症状,主要是体循环静脉系统(尤其是消化道)淤血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黄疸、下肢水肿等。
2.主要体征 典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病变的体征基本上是单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之体征的组合,但往往以其中病变较重的瓣膜所产生的体征为主,有时还会掩盖或减轻另一较轻病变瓣膜产生的体征。
(1)抬举性搏动:系心腔扩大、心室肥厚、心搏有力所致。多见于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病人,尤以左室肥大明显者常见。抬举性冲动以心尖部明显,也可弥散至整个心前区。男性较女性、体瘦者较肥胖者明显。
(2)心界扩大:除以合并重度二尖瓣狭窄病变为主者左室扩大不明显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病变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左室扩大和肥厚,叩诊可发现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尤以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合并二尖瓣闭锁不全者心界扩大最明显。
(3)心脏杂音、心音和心律改变:
①收缩期杂音和心音变化:主要由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闭锁不全引起。典型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为高调、响亮、呈喷射性的杂音,较粗糙,响度常在3~4级以上,以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多伴收缩期震颤,并向颈部传导。少数亦可沿胸骨左缘向下或心尖传导。主动脉瓣狭窄越严重,其杂音持续时间亦越长,有时可产生S2反常分裂,但同时合并明显的二尖瓣狭窄时,由于心排出量减少,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可变轻,持续时间变短。A2常因瓣膜增厚、钙化严重而减弱。
典型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常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常在3或3级以上,位于心尖部,并向左腋下及左肩胛间部传导。S1常被杂音掩盖或减弱,P2常亢进。当合并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可增强;而同时存在明显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时,由于左室肥大明显,心尖向左后顺时针转位,心尖部二尖瓣闭锁不全的杂音反而减弱。
②舒张期杂音和心音变化:主要由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引起。典型的二尖瓣狭窄杂音为心尖部舒张中、晚期低调隆隆样杂音,杂音传导较局限,多为2~3级,其响度虽与二尖瓣狭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两者并不一定呈正比。S1常亢进,若瓣膜活动度尚好可产生开瓣音,P2亢进。但当同时存在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时,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可掩盖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强度。
典型的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的杂音为舒张早中期泼水样递减型杂音,在胸骨左缘2~3肋间最清楚。响度一般在2~3级以上,若同时存在明显的二尖瓣狭窄时可使杂音强度减弱。杂音传导范围较广,常沿胸骨左缘向下传导,可达心尖部及左腋前线。有时整个心前区均可闻及。心音S1常减弱,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严重时A2也减弱或缺如。
③心律改变:存在心房纤颤时可出现心律绝对不齐、伴心音强弱不一,主要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明显左房扩大者。此外,左室显著肥厚和扩大者,可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常见者为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4)周围血管征:主要见于明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如水冲脉、脉压差增大、股动脉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征等。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的诊断,不仅要求定性明确瓣膜病变的性质,而且要求定量明确各个瓣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心功能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重点是杂音性质,结合胸片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即可初步作出定性诊断。进一步结合心脏彩超检查,多可作出比较肯定的定性(包括病因)和定量诊断。但有时定量诊断较困难,需结合心导管或造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有时需术中直视探查后才能得出最后明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