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相关症状
- 椎管大小变化 椎管大小变化主要表现为椎管的狭窄及扩大。
- 截瘫 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
- 胸廓狭窄而扁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驼背为主要症状,伴脊柱强直。颈常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
- 脊柱后突 脊柱后突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后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和椎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它是一种症状或X线体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 竹节脊柱 强直性脊柱炎一个明显症状是竹节脊柱。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都称AS。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本病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故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统属血清阴性脊柱病。
- 高位截瘫 高位截瘫顾名思义,是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 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
- 脊髓压迫 脊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
- 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对有颅内病变的患者比如说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受损,会发生一侧腹壁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 放射性疼痛 放射性疼痛:即疼痛呈放射性传导,而且传导性的疼痛会从肢体的近心端(靠近心脏侧)向远心端放散,犹如串电感。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椎间隙变化 椎间隙变化表现为椎间隙的异常增宽、狭窄或消失。
- 窦道相 脊椎结核并发窦道是脊椎结核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发病率为18。窦道越长,生命越短,当时死亡率高达34%。抗结核药物特别是有了利福平等药物问世后,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单瘫 四肢中的一肢出现瘫痪叫作单瘫。单瘫可由周围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病变可位于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
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早期症状有哪些?
除了有脊柱结核的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外,还有脊髓受压迫的临床表现。首先出现束带感。束带感的部位和病变节段一致,是神经根受刺激的结果。然后出现瘫痪。最早出现运动障碍,接着出现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最迟出现。以胸椎结核为例,通常发病缓慢,首先觉得下肢无力,走上坡路时非常费力,平时行走有踩踏棉被的感觉。接着就被人发现走路僵硬、颤抖无力,还容易绊倒。最后走剪刀步,呈痉挛状态,需要用拐杖辅助行走,直至卧床不起或依赖轮椅生活。也有大量脓液涌入椎管内产生急性脊髓受压者,表现为脊髓休克所致的下肢弛缓性瘫痪,待休克过去后,仍发展成痉挛性瘫痪。在颈椎结核病例,则还有上肢运动障碍。在检查时可以测试出与病灶节段一致的感觉缺失平面。大小便障碍中以排尿障碍为主,最初为尿潴留,有尿意,但尿不能排出;膀胱反射功能恢复后,则表现为尿失禁。大便功能障碍一般较轻,有便秘和腹胀,大便失禁者少见。对每个病例应按截瘫指数标准给予评分。
依据病史、全身症状、局部表现、X线、CT、MRI检查发现,诊断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