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犯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这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也为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科学矫正其暴力行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 自杀行为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
- 易激惹 一种反应过度状态,包括烦恼、急躁或愤怒。可见于疲劳、慢性疼痛,或作为情感异常的临床特征,发生于老年性、脑外伤、癫痫和情感性精神障碍。
- 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过去称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在分类学上目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称为广泛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其患病率据西方报道约为儿童的4~10/万。我国过去报道极少,近年逐渐增加。**多见(男∶女约为5∶1)。本病病因未明。双生儿研究提示在单卵双生儿中同病率高于双卵者。脑电图及脑影像检查均有较高的异常率,但不具特异性。神经系统软体征也较多。某些疾病,例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者并发孤独症症状者也较多。孤独症最早的发病率报道为2-4/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明显多于女该,男:女的为4:1.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调查。
- 恐惧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其本质表现是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
- 睡眠障碍 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
- 食欲下降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 ,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引起食欲下降,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恶心 恶心(nausea)是一种可以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易激动 由于受到刺激而感情冲动,使人的心绪容易激动。
- 烦躁不安 患者自觉烦闷急燥, 心神不定。
- 体重减轻 定义上只要体重在6个月内减轻达到原来体重的5%以上时,即是有意义的体重减轻。
- 抑郁症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抑郁: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悲伤自尊心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相关的症状。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抑郁 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
- 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 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AD)。
- 焦虑 在统一价值论中,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一种焦虑感。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童年情绪障碍早期症状有哪些?
1.儿童离别焦虑症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寝,不能离开他们在外玩耍,拒绝上学而要和父母或抚养人待在一起,当硬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发生的担忧。年幼儿童的焦虑内容常常涉及走失、怕坏人撞入室内而不让父母离开,拒绝单独入睡,要父母陪着或开着灯睡。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待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2.学校恐惧症 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患儿开始表现对上学的厌倦和推诿,如早晨不?a href="http://jck.39.net/jiancha/huaxue/bian/4e794.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钙鸫玻蛩咄吩危亲油矗蛞笮菹⒖床。改溉舨煌獗愦蟪炒竽郑踔裂镅砸陨?或要父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才去上学。但往往是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仍然不去上学。有的是在患了某些躯体病休息之后,便再也不去上学。父母,老师,同学来劝说或陪送上学,或同意他们的“条件”,给各种好处也无济于事。有的父母强制将他们送去学校,但还没进教室的门或学校门,便要逃跑,表现非常坚决,而不得不让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大多患儿在家表现正常,可学习,同学们放学后同他们玩耍,部分患儿不愿出门,怕见到熟悉的人,生活无规律,不学习,心绪日渐不佳,甚至变得脾气暴躁,怨天尤人,蛮不讲理,冲动毁物,或打骂父母。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即神经症型和人格型。神经症型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胆怯,害羞,缺乏自信,躯体主诉较多,并可以此主诉反复在医院看病,合并疾病多为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人格型则表现对父母严重的对抗不服从,挑剔闹事,变得自私,对亲人缺乏感情,轻则恶语伤人,重则动辄操戈。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大多与在校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亲眼看到老师对同学的处罚为诱因,少数并无明显诱因,而家族中很可能有情绪障碍病史者,在神经症的回顾性研究还发现7%学校恐惧症的患者既往有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并且20年后发展成惊恐障碍(王成典,1983)。
3.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较强迫症少得多,有文献记录显示最小的强迫症患儿年龄为2岁。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对70例连续就诊的患儿观察后发现,强迫症患儿平均年龄为10.1岁,其中8例患儿发病于7岁以前。发病越早的患儿,其症状越类似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强迫症的特殊形式,与少年或青年发病的患儿在症状上明显不一样。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自己的手绢、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
强迫观念包括:①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②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躁。③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④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
强迫观念可以分为两类:①针对刚刚过去的事:如强迫回忆;刚刚关好的门总想着没有关好。②期待将要发生的事:如家人要外出,总是担心在外面出事,遇到意外等。
强迫行为包括:①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②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③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④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
强迫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一定要实现、要表达的某种冲动:见到电器一定要摸一下,明知有危险而不能自制。②为控制某种冲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做动作是为了防止某种冲动。
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4.儿童抑郁症 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不像对抑郁症那样多,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根本就没有“儿童抑郁症”这一名称。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儿童抑郁症的重视和研究的增多,对儿童抑郁症也有了明显的认识。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婴儿期抑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之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1.诊断童年和少年期焦虑症时要十分慎重,一方面必须与正常人的焦虑反应相鉴别,以免诊断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虑症的隐蔽性,以免误诊。CCMD-3对儿童分离焦虑症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
①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
②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架、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
③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
④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
⑤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就寝。
⑥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⑦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⑧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性焦虑障碍,以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
2.儿童学校恐惧症CCMD-3未纳入儿童学校恐惧症。由于这是常见的障碍之一,故试订诊断如下,供参考。儿童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与上学无关或非学校环境(如家中)言谈自如。
(1)症状标准:
①对到学校上学存在持久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②对学校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③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过分关注。
④不在学校环境或不上学,并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正常。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不包括最初入学的第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所致。
2.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童年和少年期神经症亚型。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十分痛苦。病人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强迫症患儿智力水平正常,平时较安静,好思考,家庭要求严厉,管束较多。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强迫症状有可能是儿童分裂症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或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Tourette综合征的合并症状,故应广泛收集资料,及早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3.儿童社交恐惧症 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交回避行为;与陌生往时,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患儿的社交(包括与同龄人)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导致交往受限。以上表现至少已1个月。方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