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传染科 >> 儿科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与疱疹性口炎相鉴别
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上出现小水疱,可为单个,也可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很浅的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通常1到2周即可消退。
高发群体
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患病。
若不经治疗,经过l-2周会自愈,但容易复发,如果宝宝反复发作,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高发季节
疱疹性口炎终年可以发生,冬季为流行高峰,且具传染性,可在幼儿园等群体发病。
(2)与口蹄疫相鉴别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咽前柱、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 可通过检测EV71确诊。
(4)水痘与手足口病之五大鉴别
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水痘类似,皮疹也有相似之处,有时容易混淆不清。两者之间还是具有很多不同点,鉴别如下:
易感人群的区别:手足口病的患儿,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其次是3-5岁的宝宝;而水痘患儿1-6岁均可多见。
病原体的区别: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好发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发病的最高峰,8月份开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很有季节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冬春,夏季较少见。
皮疹的区别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炎或口腔溃疡的也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见。
有无免疫力的区别:小儿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而婴幼儿患过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获得永久性的免疫。
其他区别 :正在使用激素的宝宝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不会病情加重;而与水痘患儿接触,则会使他们的病情很快加剧。
(5)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相鉴别
临床表现与手口足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
(6)与脊髓灰质炎相鉴别
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二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无皮疹;
(7)与肺炎相鉴别
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
(8)与暴发性心肌炎相鉴别
一般无皮疹,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

手足口病相关文章
手足口病常用药品
  • 复方金银花颗粒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目痛,牙痛及痈肿疮疖。

  • 清热散结片

    消炎解毒,散结止痛。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结炎,疮疖疼痛,中耳炎,皮炎湿疹。

  • 清热解毒片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 板蓝根颗粒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 复方芩兰口服液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