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科 >> 五官科 >> 眼科
弱视相关症状
  • 视物模煳 症状名,视物模糊即雾视,看东西模糊不清,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症状,而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类型的青光眼。也可以是用眼疲劳,或者近视,远视造成。如是老人也可能是白内障等眼部疾患造成。所以突然间的视物模糊不容忽视。
  • 废用性弱视 废用性弱视是指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因而产生了弱视,故又称遮断视觉刺激性弱视。
  • 眼球偏斜 斜视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眼”、“斗鸡眼”。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白眼”。当然,斜视并不仅指两眼相对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情况,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因此,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方面的异常。
  • 色觉丧失 根据三原色学说,丧失一种颜色的辨色力称为二色视,丧失红色辨色力称为红色盲。这种人光谱红色一端缩短,对光谱的红色敏感度降低,而把它看成暗色,他开车闯红灯,常是因为红光对他不够明亮。丧失绿色辨色力称为绿色盲。黄蓝色盲较少。丧失两种颜色的辨色力称为一色视,亦称全色盲,只有明暗之分。全色盲可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典型性全色盲也称为视杆细胞单色视,这种人虽然他的辨色力不好,但对颜色的饱和度与亮度极为敏感,有怕光,低视力,年轻人可有持久的垂直性眼球震颤,视野可能有小的中心暗点,戴太阳镜能帮助耐受正常的阳光,暗适应比正常人敏捷,正常人需5~10min,而全色盲则在1~2min内即达到适应的程度。非典型性全色盲在早期文献上也称为视锥细胞单色视,这种人有“正常”的视锥细胞,表现为视力好、没有眼球震颤或畏光、暗适应和ERG正常,但色觉完全丧失。
  • 对红绿颜色分辨不清 酒精性弱视症状为双眼视野常出现中心暗点,多为对称性,红绿色较白色视野的暗点更为显著。外周视野通常不受累,患者对红绿颜色分辨不清。
  • 弱视眼的拥挤现象 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是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的识别能力要高的多,这个现象叫拥挤现象。
  •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并无斜视,而是一眼有远视或散光,视物模糊,致使屈光不正侧眼弱视,由于无外观改变,常在入学或平时体检中发现,幼儿有时在家中由于用单眼看挂历或钟表而被发现。
  • 器质性弱视 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 由于出生时黄斑出血,导致锥细胞排列不规则,在婴儿出生后双眼形成以前发生,因而预后不好。有些虽然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查出明显的病变,目前仍认为属器质性病变,因现有检查方法不能发现,此型为恒定性弱视,治疗无效。
  • 剥夺性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检查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且通过配戴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0.8以上,按照类型不同,医学上将弱视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尖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先天性弱视等五大类。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期,由于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上睑下垂遮挡瞳孔,致使光线刺激不能充分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部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功能性障碍发生弱视。
  • 眼皮下垂 眼皮下垂,又称上睑下垂,是指提起上眼睑的肌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以致上睑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当双眼平视前方时,上眼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以上。提上睑的肌肉有提上睑肌和Müler氏肌,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Müler氏肌受颈交感神经支配,当这二个肌肉的功能不全或丧失时,就会出现上眼皮下垂。上睑下垂轻者可遮盖部分瞳孔,严重者则全部瞳孔被遮盖,不但有碍美观,而且还影响视力,为了克服视力障碍,患者常常要紧缩额肌,皱额耸眉以提高上睑位置,严重时则必须仰头甚至用手指抚起上睑才能视物。
  • 屈光介质混浊 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即使视网膜功能良好的眼视力仍会下降。眼的屈光介质混浊,可用手术来治疗,而屈光不正则需要用透镜来加以矫正。
  • 大量饮酒后突然视力减退 酒精性弱视(alcoholic amblyopia) 又称营养性弱视,见于慢性嗜酒者。是慢性酒精中毒的病人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视力障碍。本病很可能与一种或多种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也可能有酒精毒性作用的因素。该病是一种球后视神经炎,并累及黄斑视盘纤维的一种病变。病理可见两侧对称性视神经中心纤维髓鞘脱失,视网膜节细胞消失,且以黄斑区为重,严重者视神经纤维可被胶原结缔组织所替代。 由于酒精饮料每克酒精产生7千卡热量,而酒中不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其他营养成分。因此,酗酒者常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缺乏。在营养代谢障碍的同时,乙醇的直接毒性作用也产生了进一步损害,因此,大多数病例可同时具有营养障碍和毒性作用两方面的损害。
  • 屈光不正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均有明显的远视、近视、散光,不能双眼单视造成视物模糊,即使配镜视力下降也很快。治疗强调经常戴镜,清晰视物可使视力恢复,否则严重后不易恢复。中、高度屈光不正是导致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70%为远视性弱视。尽早矫正屈光不正后进行弱视训练。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 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就是由于斜视引起复视和混淆,使患者感到不适,视中枢就主动抑制来自斜视眼的黄斑视觉冲动,该眼由于黄斑长期被抑制,从而导致的弱视称为斜视性弱视。
显示全部症状

弱视早期症状有哪些?

1.光觉 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黑暗玻璃片看视力表,视力都相应地减退几行,但有些弱视眼则不然,在弱视眼前放不放黑暗玻璃片都能看清同一行视力表,有时视力甚至可以略有提高。在暗淡和微弱的光线下,弱视眼的视力改变不大。 von Noorden和Burian发现将密度滤过片放在正常眼前可使视力减低3~4行,但在斜视性弱视眼前(遮盖主眼)放同样密度的滤过片,视力不受影响或仅轻微减低。在器质性弱视(中心性视网膜疾患及青光眼等)眼前放同样密度的滤过片,则视力高度减退。因此他们认为用中性密度滤过片检查可以鉴别可逆性弱视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视力减退。后来学者们又发现有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可逆性弱视,像器质性弱视一样,在中性密度滤过片检查下,视力也高度减退。这个原因一直不清楚直到Hess在低亮度照明下,检查斜视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性功能(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时,才发现这两组病例的反应不同。斜视性弱视的CSF在低度照明下升高到与正常眼相同,但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低度照明下的CSF比正常眼低下,与器质性病变相同。这些结果提示:中性密度滤过片检查仅能鉴别斜视性与器质性弱视而不能鉴别屈光参差性与器质性弱视。
2.对比敏感度 对比敏感度(CSF)检查是检查形觉功能的方法之一。通过测定视器辨认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条栅所需要的黑白反差来评定视功能的好坏。它不仅反映视器对细小目标的分辨能力,也反映对粗大目标的分辨能力,故能更全面地反映视功能,远较视力表视力检查敏感。Rogers检查了弱视患儿的CSF,发现弱视的视力与CSF之间有直线性关系。当视力降低时,CSF也低下,曲线的高峰值向左移(向低空间频率端)。经遮盖疗法弱视眼视力已达20/20时,主眼与弱视眼的CSF仍有显著性差异,原弱视眼的CSF比主眼仍然低下。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都同样有这种现象。Hess发现形觉剥夺性弱视的CSF与斜视性及屈光参差性者有显著差异,前者对固定的和移动的视标的敏感度极度低下,有些病例仅见检查视野中有物体移动,但不能分辨具体的条栅。
斜视性弱视患者的CSF测定有两种表现,第1组仅对高空间频率低下,第2组则对高、低空间频率都降低;后者的弱视程度比前者为重而且弱视发病年龄也较早。因此Hess建议将斜视性弱视进一步分为高空间频率异常型及全空间频率异常型。这两型在斜视类型、治疗反应及弱视复发各方面都没有区别。
汪芳润对正常人及弱视患者进行了CSF测定,发现弱视眼的CSF曲线保持山形,但较正常眼为低,峰值左移,曲线由中空间频率区开始下降,至高空间频率区下降迅速。单侧弱视眼的CSF,用自身主眼与弱视眼比较可以发现:①弱视眼的CSF曲线全频段或在高、中频段明显降低;②曲线高频端的截止频率向左移;③曲线高峰频率向左移1~2个检查频率。
3.拥挤现象 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是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的识别能力要高的多,这个现象叫拥挤现象。Hilton发现弱视患儿对单个字的视力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只有用排列成行的字体检查,才能发现弱视。因此用单个字体的检查结果不能反映弱视的真实情况。
约有1/3的发育性弱视在初起时没有拥挤现象,但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各弱视眼对行字体与单个字体识别力的差异很大。行字体视力越低下则二者之间的差别也越大,有的很惊人。例如有些病例的行字体只能识别6/30而单个字体的识别力则为6/6,单个E字视力表为0.6者仅为行字体E字表的0.25左右。这是因为邻近视标之间的轮廓相互影响关系。
最初认为拥挤现象仅见于弱视,是弱视患者所具有的特征。Tommila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拥挤现象与视力水平有关,视力越差,拥挤现象越严重。因为由于其他眼病引起的视力高度减退也可有这现象。同时在人为的(用镜片使视力模糊)病例也可引起本现象。
用Snellen视力表作为检查弱视的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依据是不完全恰当的,尤其为深度弱视,因为Snellen视力表在0.1~0.3行处只有1~3个字,由于字数少,容易记忆,也不易引起拥挤现象。为了克服这些不足,Tommila设计了一种新型视力表,每一行的字数相等(图2)。用Snellen视力表与新型表对84例弱视患儿进行测验和对比,发现仅在视力为0.05~0.1的患儿中,这两种不同的E字表的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最大的差别为5.8倍,单个E字表为0.6者仅为行列E字表的0.25左右。

发育性弱视患者应有单个字体和行列字体两种视力表检查。弱视治疗的目的是要使行字体视力变为正常。行字体视力不正常者不能算作弱视治愈。治疗一个时期后,如果单个字体的识别力变为正常而行字体视力仍不正常则预后不佳,获得的视力多不能维持。二者之间的差别越大,预后越差,二者的差别逐渐缩小,则预后良好。
治疗结束时,患者有无拥挤现象对于判断预后有相当价值。检查拥挤现象有临床意义,应当常规执行。
4.注视性质 弱视患者中有两种不同注视性质,即中心注视及旁中心注视。可用投射镜(projectoscope)检查。遮盖健眼,令患者用弱视眼直接注视投射镜中的黑星,检查者观看投射镜中的黑星是否正好位于患眼的黄斑中心凹上。用黄斑中心凹注视者称中心注视,用中心凹周边处视网膜注视则称旁中心注视。
关于旁中心注视的分类法,各家主张不一。Malik用投射镜将各家的分类法综合成为一个极为详细和全面的分类法。但这个分类法太繁琐复杂,不切合临床应用。我们同意用投射镜将注视性质分为4型:①中心注视——黄斑中心凹恰好在黑星中央,如果中心凹在黑星上轻微移动但不出黑星范围,则为不稳定中心注视;②旁中心凹注视——中心凹在黑星外但在3°环内;③黄斑注视——中心凹在3°环与5°环之间;④周边注视——中心凹在黄斑边缘部与视盘之间,偶有在视盘鼻侧者。这个分类法简明易记,也符合临床及科研应用(图3,4)。


旁中心注视可以是水平位也可以是垂直的,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游走性的,离黄斑中心凹越远,游走性越大。游走性旁中心注视的预后比稳定性旁中心注视者优越。一般趋势是注视点离中心凹越远,该弱视眼的视力越差。
没有投射镜者可用手电筒比较两眼的Kappa角,估计弱视眼为中心注视抑或旁中心注视。如为中心注视,则角膜光反射必位于两眼的相同位置,说明两眼Kappa角的大小和“正”“负”完全相同。如为旁中心注视,则两眼的Kappa角有显著差异。用手电筒估计注视性质,方法简便易行,不用特殊器械,但结果并非绝对准确,极轻度的旁中心注视不易察觉。
国外各家报道的旁中心注视的发生率极不一致(23%~82%)。
检查注视性质对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果患眼不能转变为中心注视则视力进步的可能性很小。这并不意味着注视点转为中心后视力就可以恢复正常和持久,但也不能否认中心注视是获得标准视力的基础。
1.屈光检查 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检影验光。
2.眼底检查 极为重要。首先要除外引起视力低下的眼底疾患。如果眼底正常,患者又有病史或临床所见(例如斜视),则诊断发育性弱视很可能是正确的。
 

弱视相关文章
弱视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