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廓放射性痛 颈一横突综合症部分患者可出现耳大神经受累症状,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重听等,向耳廓周围的放射性疼痛。
- 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恶性肿瘤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 听力减退 正常听力是指听觉灵敏度的一个范畴,它是健康青年正常耳听力测定的平均值,不是绝对的数值。当听觉系统的传音或感音部分发生病变或功能上出现损伤时,即产生听觉障碍,通常称为听力减退。听力减退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为重听,重者为聋。一般所说的聋人是指实用听力几乎全失。小儿自幼失听,丧失了学习语言的机会则成聋哑。
- 耳溢液 耳溢液又称耳漏,系指外耳道积聚或从外耳道流出的液体,是耳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偶尔可由邻近组织的病变所致。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副耳 副耳也叫耳赘,俗称小耳,是由于第一鳃弓发育异常所致,通常是在耳屏前方与口角的连线上出现大小形态各异的赘生组织,组织内常有若干软骨组织,其皮肤表面有时会着色,副耳完全是多余的组织部分,与听力等功能毫无关系,尽管有时副耳软骨可以同耳软骨相连接,有时也伸入到面颊部的组织中,但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废组织。
- 心脏转移 心脏转移是指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在此生长形成肿瘤,称为心脏转移瘤,1893年由Heketoen首次报道。与肝肺或脑相比,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概率较少,临床表现也常不明显,但其意义尚关系到它们能酷似更常见的心脏疾病及有时因心脏转移的原因而致命。
- 心包转移 心包转移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心包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
- 耳廓痛 耳部感觉神经很丰富,而且和邻近器官的神经也有联系,所以耳痛除了是耳本身疾病的症状之外,也可能为邻近器官的疾病发生的反射性耳痛。
- 溃疡 溃疡为真皮或皮肤深层织的破坏所致的缺损,愈后有保痕,此点与糜烂不同。溃疡为继发损害,凡是皮肤损伤,感染或结节破溃达一定深度的损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
- 慢性面容 望面容是指望面部的表情神态。人的面部肌肉及血运十分丰富,十二对颅神经集中在此。健康人应是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各组织器官比例适中,分布合理。而当机体患病时,则会由于病痛的困扰,特别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面容与表情。所以观察面部面容与表情无疑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慢性面容:面色灰暗或苍白,面容憔悴,目光暗淡。
- 耳痛 耳痛为一常见症状,可分为耳源性耳痛、反射性耳痛以及神经性耳痛三种。耳源性耳痛又称原发性耳痛,系指耳部本身病变所引起的耳痛。反射性耳痛又称继发性耳痛,是由于支配耳部的神经同时又支配其他部位的感觉,所以其他部位病变引起的疼痛可通过该神经反射至耳部引起耳痛。神经性耳痛是由于耳部感觉神经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疼痛。
- 耳鸣 耳鸣是听觉功能的紊乱现象,也是听分析器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耳鸣多属噪音,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有单一频率窄带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种表现。耳鸣原因很多,常为某些疾病特别是重听的伴随症状。耳鸣一般可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周围性耳鸣根据是否被别人听见分为主观性或非搏动性耳鸣和客观性或搏动性耳鸣。前者多见,后者少见。耳鸣又可根据其特征分为持续性耳鸣与节律性耳鸣。持续性耳鸣可有单一频率或多频率声调的混合,多为主观性耳鸣。节律性耳鸣多与血管跳动一致,偶尔与呼吸一致,耳鸣的频率较低。如为肌肉收缩引起,则耳鸣的频率较高。节律性耳鸣,多为客观性耳鸣。
耳部恶性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诊断:
此肿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骨疣等病,因此对中年以上患者,病程长的外耳道痛性肿物,特别是外耳道肿块在发病早期即有明显耳痛,而局部又无急性炎症表现者,尤应提高警惕。最后诊断需靠病理检查。
一.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耳廓鳞癌早期表现为屑状斑丘疹,有痒感,搔抓易引起出血,逐步发展为硬结,之后表面糜烂、溃烂或形成菜花样肿物。初期无疼痛,晚期侵及软骨膜时疼痛较明显。外耳道鳞癌早期常被诊为慢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胆脂瘤,患者常有血性耳漏,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部皮肤糜烂,有肉芽样组织生长,取组织送检,常可明确诊断。耳廓鳞癌发展缓慢,发生转移亦较晚,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为腮腺淋巴结,其次为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及颈后上淋巴结。外耳道鳞癌常呈浸润性生长,可很快侵及其下的骨组织,并可累及面神经。
二.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初起常为一灰色小结节或稍隆起的皮肤硬斑,无何不适。有时有痒感,抓破后易出血,流水。硬结逐渐增大,中央溃烂形成溃疡,边缘高起,似火山口状。肿瘤呈侵润性扩展,一般生长缓慢。基底细胞癌转移罕见。转移主要途径是局部淋巴结转移,亦可发生远处转移,常见部位为肺部和骨。
三.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
外耳道耵聍腺样囊性癌,生长非常缓慢,就诊前病史可长达数年。早期常有间歇性耳痛,晚期可转为持续性剧痛,并向颞部及耳周扩散。肿瘤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鸣、传导性听力减退。病程较长者,可伴有继发感染及耳漏,如伴发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局部检查主要为外耳道软骨部肿块,多位于外耳道前下壁,基底广,质地硬,可有触痛,肿块表面皮肤完整(感染时例外),可有触痛。肿瘤亦可呈环状硬结状,使外耳道狭窄。肿瘤生长穿破皮肤则呈红色肉芽状,外耳道内可见血脓性渗出物。
四.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肿瘤常发生于耳轮、耳甲腔,也可见于外耳道及耳后区。早期病变扁平、光滑,有灰黑色的色素沉着,晚期形成肿块,并出现溃疡及坏死。应该注意的是,耳部良性色素痣如生长加快,有灼热感、疼痛,或表面糜烂、出血,应高度警惕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