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颊肿胀 腮颊肿胀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是有腮腺肿胀导致面颊肿胀,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 心脏转移 心脏转移是指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在此生长形成肿瘤,称为心脏转移瘤,1893年由Heketoen首次报道。与肝肺或脑相比,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概率较少,临床表现也常不明显,但其意义尚关系到它们能酷似更常见的心脏疾病及有时因心脏转移的原因而致命。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慢性面容 望面容是指望面部的表情神态。人的面部肌肉及血运十分丰富,十二对颅神经集中在此。健康人应是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各组织器官比例适中,分布合理。而当机体患病时,则会由于病痛的困扰,特别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面容与表情。所以观察面部面容与表情无疑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慢性面容:面色灰暗或苍白,面容憔悴,目光暗淡。
- 结节 结节损在较斑疹,丘疹损害大且深,多向下侵入真皮深层,重者可达皮下组织。表面呈半圆形降起较光滑。炎症性结节表面发红,痛并有角痛,直径大小为0.5~5cm。晚期常有破溃,如晚期梅毒结节性皮损,皮肤结核结节均契溃结疤。结节的组织病理改变较深多在真皮深层,并可侵犯皮下脂肪层,故可伴脂膜类及血管类改变。鸸有皮真皮浅层病理改变轻微,此点斑疹、丘疹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及真皮浅层有所不同。结节根据其病因不同,可为限局性,发病不对称,数目少;也可为系统性,对称性发病,数目也较少或稀疏。结节性皮肤病一般急性全身症状较轻,起病缓,病程相对较长,如皮肤结核,梅毒、结节性红斑慢性迁延性。因此在临床上与斑疹、丘疹性皮肤疾病有所不同。结节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 恶性胸水 恶性胸水泛指恶性肿瘤的胸膜转移或胸膜自身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同癌症的感染、疼痛、心包积液等均属癌症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大量胸水所致的压迫性肺不张、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衰竭和回心血量的减少又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 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恶性肿瘤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 胸水 胸腔是由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所组成的一个封闭性腔隙,其内为负压,正常情况下两层胸膜之间存在很少量(约1~30毫升)的液体所起润滑作用,减少在呼吸活动过程中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利于肺在胸腔内舒缩。这种液体从壁层胸膜产生,由脏层胸膜吸收,不断循环之处于动态平衡,液体量保持恒定。当发生某种情况影响到胸膜,无论是壁层胸膜产生胸水或是脏层胸膜吸收胸水的速率有变化,都可使胸腔内液体增多,也就是所谓胸腔积水(积液)。
- 瘤体牵拉 肿瘤对脏器包膜的牵拉引起的疼痛。随着瘤体的脱落坏死,瘤体对周围组织的牵拉大大降低甚至消除,因瘤体对周围神经的压迫而引起的疼痛也大大缓解直至消除。
- 心包转移 心包转移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心包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
- 腮腺无痛性肿块 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自觉症状,往往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瘤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
- 软腭运动不对称 软腭癌易于查见,可有浅表溃疡、软腭运动不对称等,触诊病变多较硬,确诊需行活检。软腭癌占原发腭部恶性肿瘤的13.5%。
腮腺恶性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1.黏液表皮样癌 绝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活动,若肿瘤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2/3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年后1/3的患者有远处转移,15%发生面神经瘫痪。若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其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近于90%。10%患者则表现为高度恶性过程。低度恶性者复发率为15%,高度恶性者复发率为60%。
2.腺样囊性癌 癌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局部破坏性较强,常沿神经扩展是其特点,故早期即有疼痛和面瘫,甚至疼痛很长时间后方查到肿块,40%有血行转移,晚期常有肺、肝、骨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因其边界难以确定,致手术彻底切除困难,故术后甚易复发。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其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若在数月内肿物突然显著增大,质地变硬,并局部出现疼痛、麻木或面瘫时,应疑为恶变的可能。恶性混合瘤预后甚差,易向肺、骨、脑转移,且多在发生转移的1年内死亡。
4.腺癌 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易侵犯神经组织和血行转移到肺及骨质。本病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高达67.2%,故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常见颈淋巴结转移(46.6%),故术中应同时作选择性颈淋巴廓清术。腮腺腺癌5年生存率为45%。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临床表现与混合瘤相似,生长缓慢,病程长,且无症状,约有1/3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侧腮腺。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手术切除不彻底,常导致复发,一旦复发,再根治甚困难。患者多死于肿瘤局部蔓延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0%左右。
6.鳞状细胞癌 呈浸润性生长,晚期表面皮肤可发生溃烂,继发感染和出血,并累及面神经而面瘫。此类肿瘤约15%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24%。
1.病史和临床表现 腮腺肿瘤患者常以发现肿块为主诉症状,除去仔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发展外,应当经常想到此肿块是炎症还是肿瘤;如果是肿瘤应确定是良性或是恶性;有无可能是腺外组织的其他病变。
部分恶性肿瘤并无典型恶性表现,有时病程较长,起初也无疼痛,极易误诊为良性。
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支持腮腺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