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相关症状
- 逼尿肌无反射 逼尿肌无反射是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功能的其中一种类型。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两类: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无反射。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
- 尿失禁与遗尿 尿失禁与遗尿是指同时出现尿失禁和遗尿这两种症状。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指遗尿病,即俗称的尿床;二则指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 尿中有特殊鼠臭味 患者肝脏不能合成笨丙氨酸羟化酶,以致食物中的苯丙氨酸不能被氧化成酷氨酸,只能在肾脏中被转氨酸变成苯丙酮酸。苯丙氨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具有毒性作用,而酷氨酸的形成障碍影响神经纤维在发育过程中髓鞘形成。其临床特点为严重智力低下,以言语障碍最为严重,85%的患者处于白痴呆水平。伴有运动机能障碍,肌张力或高或低,不能坐下,不能行走,或走路时躯体摇摆。毛发色浅或黄,皮肤白皙,眼睛虹膜色素偏黄或浅蓝色而呈典型碧眼症。皮肤湿疹也较多见,尿有特殊鼠尿臭味。可有锥体束征及其他病理反射。大多数患者脑电图异常。尿中有过量苯丙酮酸排出。对多数病例出生后单纯控制饮食中苯丙氨酸的摄入,即可成功地防止脑损害。新生儿患者可无症状,但若延误治疗一年,即可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故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差异很大,黑种人中罕见,在中国发病率为1:16000。
- 习惯性尿裤 习惯性屎裤是儿童遗便症的主要表现,儿童遗便症是指在3-4岁以后仍不能根据场合排便的非生理疾病因素造成的疾病。所谓生理疾病因素是指器质性因素(包括损伤或功能不全)和痢疾、尿道炎等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儿童遗便症都是心因性疾病,即心理疾病。
儿童遗尿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遗尿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较多见。
临床表现
1.按发病时间分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约占遗尿儿童的70-80%。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约占遗尿儿童的20-30%。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2.按遗尿时间分:作为遗尿症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不严格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和昼遗尿症。昼遗尿症患儿在白日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在夜间肯定也遗尿,所以这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昼夜均有遗尿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推迟到成年而不消失。
3.按发病原因分
(1)功能性遗尿: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不自主的排尿,并且遗尿为唯一症状者。
(2)器质性遗尿:因神经系或泌尿系器质性病变而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的不自主排尿现象。
其中原发性遗尿一定为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可为原发性遗尿或继发性遗尿,故有原发功能性遗尿和继发功能性遗尿之称。继发性遗尿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出生即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只能称为器质性遗尿,无原发、继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