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寐不实 夜寐不实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
- 多梦 每个人都做梦。但大多数人醒来后不久就忘记梦了,最多只留下某些感觉。那些醒后还清晰记得梦的内容的,只能是睡眠质量不高,或者是多梦。
- 头摇 头摇,头部摇摆颤动不能自制的症象。又名摇头。
- 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 噩梦 恶梦是指做内容恐怖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恶梦在儿童中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最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生率约1%左右。
- 浅眠 浅眠指有下列表现:半夜睡不着,一直醒着没睡着; 上班时,连打瞌睡,站着睡着了;睡前喝酒,想借着酒力睡着,却也没睡着;经医生诊断,有轻度忧郁,吃药后可痊癒。
- 紧张性疲劳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导致身体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的形成紧张性睡眠障碍。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吸气时上气道陷闭 正常NREM睡眠时相,上气道肌肉的基础张力降低,上气道口径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但上气道肌肉的放电时相和肋间肌的节律性收缩保持完整。REM睡眠时,上气道肌肉,肋间肌和大部分骨骼肌的基础张力进一步受到抑制。咽部肌张力降低可造成上气道吸气时陷闭。
- 梦游症 梦游症俗称“迷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近年,夜游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夜惊与梦游症均为睡眠障碍,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
- 入睡困难 入睡困难指患者很难进入平稳的睡眠状态。
- 睡眠唤醒反应 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吸入低氧或高C02气体可触发睡眠唤醒反应。
- 睡眠过度 睡眠过度是指绝对睡眠时间病理性的增加±25%。可以引起慢性睡眠过度的病因有累及下丘脑或上脑干的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催眠剂或某些非法药物的过量应用或滥用,或某些类型的脑炎。它也可作为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急性的,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的睡眠过度通常是急性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的一个伴发症状。此外,甲状腺功能不足,高血糖症,低血糖症,贫血,尿毒症,高碳酸血症,高钙血症,肝功能衰竭,癫痫与多发性硬化也都能引起睡眠过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往往有代偿性的白天睡眠过度。Kleine-Levin综合征又称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情况,发生在青春期**中,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睡眠过度与饮食过量。
- 睡眠节律紊乱 睡眠节律紊乱是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等疾病引起的睡眠的规律紊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持续或反复受扰导致睡眠过多或失眠,这是由于患者24小时睡眠一觉醒节律模式与他(她)所处的环境所要求的节律不妥。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指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本症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如果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 小儿上火 与大人相比,生命力旺盛的小宝宝们却更容易受到“上火”的侵害,在中医理论里:儿童是属“纯阳之体”,生命力旺,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迅速,容易出现阴阳失衡,阳盛火旺即“上火”的现象。而“上火”现象不仅容易发生在干燥的秋冬季,每逢换季或者炎热的夏季也是宝宝“上火”的高发期。
- 婴儿睡眠少 婴儿睡眠少指婴儿因各种内在因素或外在的因素,如饥饿,缺钙,腹胀,白天太兴奋或环境的变化,想尿尿等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是易醒难入睡。
- 胃肠气胀 胃肠气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面积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胃肠气胀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使胃肠道气胀为功能性气胀。幽门梗阻、肠梗阻引起者多为器质性气胀。常和便秘同时存在。
- 清晨早醒且不能再度入睡 终末性失眠,指清晨早醒,而且不能再度入睡。这些类型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出现,但在环境允许睡眠的情况下出现通宵失眠者比较少见。
- 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反复摇头 婴幼儿由于睡眠障碍等疾病引起的,在睡眠时经常翻动,反复摇头的临床表现。 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2-12岁的儿童身上。当然,儿童睡眠障碍不如成年人睡眠障碍那样,不是以入睡困难、早醒为主,而是以有效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生理需要睡眠时间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但睡眠时间长短和深浅,可有个体差异。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讲梦话等。有的不愿上床睡,要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 尿失禁与遗尿 尿失禁与遗尿是指同时出现尿失禁和遗尿这两种症状。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指遗尿病,即俗称的尿床;二则指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儿童睡眠障碍早期症状有哪些?
1.按照年龄不同临床症状不同:
与不同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发生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表现出睡眠障碍与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有着密切联系。
(1).在婴儿期,睡眠障碍主要是很难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表现为入睡和持续睡眠困难,形成行为失眠症。可持续到幼儿期甚至儿童后期。其主要原因在于生后8-12周小儿睡眠发育的重要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没能建立好昼夜睡眠周期,在行为发育上没有在睡眠/觉醒周期形成“”的能力。
(2).在2-3岁幼儿期多发睡眠不安,夜惊,梦呓和梦行症等。一些研究表明夜惊可能由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孩子认知发育相互作用的中间过程。而梦呓和梦行症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3).在4-9岁易发生睡眠时频繁打鼾、磨牙症和梦魇。其原因多与在这个年龄期间咽部淋巴组织生理性生长高峰,气道变窄易感染;牙齿发育恒牙替代乳牙的萌动以及这个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4).而在10岁后至青春期多发睡眠不足、失眠症和发作性睡病。青春期失眠的发生率有10-20%,多由于环境的影响使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内生性节律周期紊乱造成]。睡眠障碍不仅造成身体器官组织学上的损伤,更严重的还会损伤孩子的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能力。使得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发生障碍。这些都表明睡眠障碍有明显随年龄发育的阶段性。
2.根据睡眠障碍症状表现:
(1)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讲梦话等。有的不愿睡,要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2)夜惊: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发作时脑电图出现觉醒的a节律。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l~10分钟,发作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夜惊可自行消失一般随着年龄增长。
(3)梦行症:较为常见,往往伴有夜间遗尿。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在入睡后1/2~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意识朦胧不清、东抚西摸、徘徊走路或做些游戏的动作,此时不易唤醒,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可安静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4)磨牙症:睡眠时或清醒时儿童作典型的磨牙或紧咬牙动作,或在醒着时下意识地作这些动作,可伴有嘎嘎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