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中雌激素增高 尿中雌激素测定:尿中雌激素主要有三种,即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雌激素在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月经周期中的前7天,雌激素水平很低,以后随卵泡的发育而上升,至第13天达高峰,称排卵高峰。以后突然下降,随之又逐渐上升,至第21天又达高峰,称黄体高峰。以后下降至月经来潮。功能性子宫出血雌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之下。子宫性闭经雌激素水平多属正常,但卵巢功能缺陷或先天性卵巢未发育而致闭经,其雌激素水平低,但无周期性变化,垂体性或丘脑下部性闭经,雌激素水平一般较低。 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施膜细胞瘤患者尿中雌激素水平较高。 卵巢颗粒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常见的肿瘤,占性索间质肿瘤的40%左右属于低度恶性,临床有晚期复发的特点。根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分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dult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两种。虽然97%的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发生在30岁以前,但是确切的诊断依据仍然是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而不是发病年龄。除病理诊断的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以外,其余的颗粒细胞瘤统称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 卵巢泡膜细胞瘤基本上是良性肿瘤。其有明显的内分泌功能,瘤细胞可以分泌雌激素,当黄素化或囊性变时,少数可有男性化功能。仅有个案恶性泡膜细胞瘤的报道。
- 血性腹水 腹腔内有脏器破裂,腹腔内恶性肿瘤都可能造成患者血性腹水。其中脏器破裂常见于肝破裂、脾破裂、子宫外孕导致输卵管破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等。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6-8岁以前、**在 8-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并伴有身体的迅速生长。性早熟患者与正常人发育不同在于,身高在儿童期高于正常而在成年期却低于正常 或在正常低限,这与骨髓提前融合有关。
-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青少年及小儿卵巢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早期无特异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诉多为腹痛,腹胀,故常引起误诊,不能早发现,早诊断,延误治疗时机。
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小儿骨盆狭小,不能容纳大的肿块,故常能触及到包块。
腹痛:为常见的症状,多为脐周或下腹部持续性疼痛,系因肿瘤刺激腹膜、腹腔内出血,压迫周围组织或粘连所致。有时恶性肿瘤自行穿破也可引起腹痛。小儿骨盆较小,肿瘤迅速上升至腹腔。卵巢肿瘤上升后瘤蒂拉长,同时小儿好动,囊性包块更易发生扭转,引起急性腹痛,肿瘤增大、压痛,且有腹膜刺激征。小儿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发生率比显著增高。
性早熟: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如性索间质肿瘤中的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原发性绒癌等,均能引起改症状。女性特征如体格、乳腺、外生殖器均发育迅速,并出现月经,但不排卵。骨骼发育可超越正常范围。尿中雌激素增高,同时尿中促性腺激素亦升高,超出一般规律而达水平。
压迫症状:随着肿瘤迅速增长,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腹部增大伴钝性腹痛。
肿瘤播散:未成熟畸胎瘤可向周围浸润、播散,早期转移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经血道广泛播散。20%~30%的患者剖腹探查时包膜已穿破和(或)发生腹膜种植,有时出现血性腹水。
二、诊断
一般临床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特点、局部体征及妇科检查可初步确定是否为卵巢肿瘤,并对良性或恶性作出估计。与育龄妇女不同的是,青少年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是一个难点,有些患儿年龄小,病史描述不清,同时这部分人群未婚、无者居多,不能实施定期常规的妇科检查,
1.详细询问病史 对有腹痛、包块、腹胀、腹部增大等主要症状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此外,应注意小儿有否用过雌激素类药物,胎儿期母亲有无服用大量雌激素,对鉴别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十分重要。
2.妇科检查 青少年及小儿的生殖器尚未发育成熟,尤其小儿的内生殖器位于盆腔深部,妇科检查比较困难,一般常规行腹部和检查。无症状时,妇科检查几乎不被接受,即使出现了某种不适,妇科也不是首诊科室,即便来妇科就诊,因不能做内诊。而肛诊的准确性差,也易漏诊。年龄越小,指肛诊的检查范围越大。对小儿进行肛查时,比较好用小指伸入直肠。如病情需要,仍应行阴道检查。双合诊或肛腹诊可触及卵巢大小和形态,如有卵巢肿瘤,推动肿块时子宫有牵扯感。
3. 组织学检查 青少年及小儿未成熟畸胎瘤因肿瘤体积较大,某一区域的形态结构不能反映肿瘤的全貌,故需在多处进行活体组织检查。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组织学检查有无未成熟组织。
4.诊断困难时可进一步行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几乎是未婚的青少年患者妇科就诊时的主要检查手段,如B超临床诊断符合率〉90%,膀胱充盈程度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淋巴造影有助于确定卵巢癌的淋巴结受累情况,肿瘤标记物检查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三、分类
1.上皮癌。发生于胚胎时的体腔上皮,如浆液瘤、粘液瘤等。多见于中老年妇女,青少年较少见。
2.发生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是来源于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年轻妇女及、青春期前的患者占60%~90%,初潮前常见,近1/3为恶性或有恶性倾向,包括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胚胎癌等。少年及小儿未成熟畸胎瘤为恶性实性肿瘤,系生殖细胞肿瘤之一,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0%,月经初潮前常见。往往在发现时已经生长很大,但症状短暂。症状通常与肿瘤增大及出现并发症有关。
3.发生于性索间质的肿瘤。多具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如颗粒细胞瘤等。青少年较少见。颗粒细胞瘤的5%~10%发生于青春期前。
4.发生于非特异性间质肿瘤。如纤维瘤、平滑肌瘤等。这类肿瘤较少见。性腺母细胞瘤常为性腺发育不全的结果,多数发生于20岁以前,少数发生于10岁以前。
5.转移瘤。由胃肠道、乳腺及盆腔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如多由胃肠道来的克鲁肯贝格氏瘤。
四、良恶性临床区别
1.良性卵巢肿瘤:肿瘤发展慢,早期往往无症状,常在妇检时偶然发现。随肿瘤增大会出现腹胀感,患者自己可从腹部触及肿物,若肿瘤长大而占满盆腔时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腹部检查可触及轮廓清楚的肿物。妇检时在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或实性的肿物,多数良性肿瘤以输卵管形成一较长的柄蒂,因肿瘤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故移动性较大,常可将肿块自下腹一侧推移至上腹部。一般良性肿瘤无疼痛,只在发生并发症如扭转、破裂或继发感染时引起腹痛。
2.恶性卵巢肿瘤: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如出现症状往往已到晚期。肿瘤短期内迅速生长,腹胀,出现腹水及压迫症状或发生周围组织浸润,功能性肿瘤可产生相应雌激素或雄激素过多症状。晚期病人出现衰弱、消瘦、发热、食欲不振、贫血等恶病质现象。妇查触及肿瘤多为实性,双侧性,表面不平,固定不动,子宫直肠陷凹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有时腋下、锁骨上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五、不同大小肿块的临床表现
1.较小的肿块:一般不产生症状,偶有患侧下腹沉坠或牵痛的感觉。可清楚触及腹部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有囊性感。
2.中等大小、蒂部较长的卵巢肿块:可发生瘤体和蒂部扭转。一旦扭转,可发生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腹症,患儿可有腹痛、恶心或呕吐,检查时肿瘤部位腹肌紧张,压痛明显,患儿可有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升高。
3.较大肿块:压迫邻近器官,可致排尿及排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