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肿瘤科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相关症状
  • 雄激素依赖 雄激素依赖多见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雄激素由睾丸产生,另外,肾上腺皮质、卵巢也能分泌少量的雄激素。男性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睾丸开始分泌雄激素,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并产生性家和性欲。雄激素还能刺激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尿氮排出。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消瘦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某些因素而致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时为消瘦(有作者认为凡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以上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称为消瘦)。
  • 肝淤血 肝淤指的是,血液经过后腔静脉从肝脏回流到心脏,因某些原因使这种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在肝静脉内淤滞的状态。淤血从肝小叶的中心静脉开始一直扩展到肝血窦,周围肝细胞因压力、营养不良及供氧不足而发生萎缩、变性及坏死。血液进入这些部位中,使肝小叶的中心呈暗红色,而周边呈淡粉红色,形成所谓豆蔻肝。肝淤血引起门脉及流入门脉的腹腔静脉的淤血,导致腹水的产生。
  • 便秘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 食欲异常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食欲异常,包括食欲缺乏、食欲亢进、食欲反常,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汲虫病等),先天性代谢缺陷(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化学代谢缺陷(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 血性腹水 腹腔内有脏器破裂,腹腔内恶性肿瘤都可能造成患者血性腹水。其中脏器破裂常见于肝破裂、脾破裂、子宫外孕导致输卵管破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等。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碱性磷酸酶(ALP)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以骨骼、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ALP只能提示胆道梗阻性病变,不能鉴别梗阻是良性还是恶性。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肝转移 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肝转移指非肝内的原发肿瘤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到了肝脏。常见的肝转移肿瘤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部位。
  • 甲胎蛋白增高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mg/L)。
  •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 肝内钙化 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显示全部症状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1.症状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1)肝区疼痛:最常见,多呈持续性肿痛或钝痛。肝痛是由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如病变侵犯膈,痛可牵涉右肩,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如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可突然引起剧痛,从 肝区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则引起昏厥和休克。腹膜有癌肿转移时,也可出现腹膜刺激征,但疼痛较缓和。
(2)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腹胀或便秘。以食欲减退和腹胀常见,缺乏特异性。慢性肝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而难以缓解者,应高度怀疑肝癌可能性,需进一步检查。
(3)全身症状:表现为乏力,消瘦,全身衰竭。晚期病人可呈恶病质状。
(4)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而致发热。
(5)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有相应症状,有时成为发现肝瘤的初现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转移至胸膜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癌栓栓塞肺动脉或分支可引起肺梗死,表现为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胸痛。转移至骨可表现为骨痛,最常累及椎骨、肋骨、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颅骨和锁骨,可引起病理性骨折。椎骨的转移尤为严重,可引起偏瘫或神经根受压。当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水肿。阻塞肝静脉可引起Budd-chiari综合征,表现为张力性腹水,肝脏弥漫性肿大和触痛,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6)原发性肝癌的特殊临床表现: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症候群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出现。
伴癌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代谢、内分泌及血液系统几方面:
①红细胞增多症:是较常见的伴癌现象,约2%~10%。多见于男性,通常无临床症状,化验时发现红细胞高于正常。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一些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活性增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A.肝癌细胞可产生具有红细胞生成素样活性的物质。
B.肿瘤组织分泌大量的球蛋白,球蛋白与肾脏分泌的红细胞生成因子起反应,从而产生过量的红细胞生成素。
C.与肝癌相邻的肝组织由于肿瘤生长快,可发生供氧不足,刺激肾脏分泌红细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
D.肝脏对红细胞生成素的灭活障碍。晚期肝硬化常有不同程度贫血,肝硬化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是癌变的一个可靠指标。近年来随着肝癌诊断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证明红细胞增多可于肝癌早期出现,并随治疗而改变。肝癌手术切除后红细胞可降正常。
②低血糖症:较常见,发生率约10%~30%,是最危险的伴癌综合征。其原因为肝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或肿瘤抑制胰岛素酶分泌一种胰岛B细胞刺激因子或糖原储存过多;亦可因肝癌组织过多消耗葡萄糖所致。病人常有饥饿感,血糖可低于1.65mmol/L,严重者出现昏迷、休克,故对肝癌病人需经常检查血糖,以利治疗。临床上低血糖昏迷需与肝性脑病鉴别。
③高钙血症:发生机制与肝癌组织分泌影响血钙代谢的激素或激素样物质有关。病人常有长期恶心、腱反射减低、尿量多、嗜睡、精神异常、昏迷等。应用皮质激素可降低血钙。当血钙增高至3.8mmol/L时,应及时降低血钙,否则有生命危险。
④高胆固醇血症: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缺乏正常的负反馈系统,故胆固醇合成增加。此外,可能由于肝癌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使乳糜微粒不能摄入肝细胞内或肝癌细胞内结合胆固醇能力的缺陷而引起。
⑤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与肝癌时血小板生成素的增加有关,肿瘤切除后,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
⑥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焦虑,两手震颤和心动过速,血清TSH、T3、T4、游离T4明显升高,并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其发生机制为肿瘤产生一种异位TRH物质,后者能刺激垂体合成与释放TSH。
⑦其他:肥大性骨关节病、性征改变、皮肤卟淋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降钙素增高、类白血病反应、多发性肌炎等。
以上各种表现在肝癌切除或缩小,可恢复正常或下降。
2.肝癌的体征 典型体征为肝大、脾大、黄疸、腹水。
(1)肝大:进行性肝肿大为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之一。肝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肝癌位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呈局部隆起或饱满,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大,位于肋弓下的癌结节最易被触到。
(2)黄疸:一般为晚期出现。原因多为:①肝细胞广泛受损;②癌肿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③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
(3)肝硬化体征:老年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可有蜘蛛痣、肝掌、男性发育、睾丸萎缩、脾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等现象。
(4)腹水:为草黄色、血色。血性腹水多为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肝区血管杂音:由于肿瘤压迫肝内大血管或肿瘤本身血管丰富所产生。
(6)肝区摩擦音:于肝区表面偶可闻及,提示肝包膜为肿瘤所侵犯。
(7)转移灶相应体征: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胸膜转移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骨转移可见骨骼表面向外突出,有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转移压迫脊髓神经可表现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偏瘫等神经病理性体征。
1.实验性诊断
(1)肝癌标记物:血清肝癌标记物文献报道达几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是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我国肝癌患者中约60%~70P高于正常值。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AFP阴性患者的诊断。据报道,老年人肝癌患者的AFP阳性率较低。利用AFP检测,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ml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作出肝癌的诊断。AFP是目前比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此诊断可早于肝癌症状6~12个月。此外,尚可利用AFP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
肝癌的其他多种标记物对肝癌定性诊断皆缺乏特异性,其价值远不如AFP。联合应用对AFP阴性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比较普遍的有:
①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在13金氏单位以下,约有20%的肝癌病例此酶活性增高。
②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在40单位以下,约有70%的肝癌此酶活性增高,如大于200单位,提示预后不良。
(2)肝功能及肝炎有关指标:由于80%左右的肝癌有肝硬化、肝炎等肝病背景,故如检测到肝功能异常及乙、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则提示有肝癌的肝病基础。同时,肝功能检测能估计手术耐受性,对协助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3)免疫指标:其检测有助于了解病期早晚与预后好坏,亦有助于反映治疗效果,常用的有结核菌素皮试(OT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活力、T细胞亚群测定等。
2.影像学
(1)肝区X线片检查:肝区X线片检查是一项应用已久的技术,主要用于肝癌鉴别诊断,能发现是否有肝内肿瘤钙化。
(2)超声显像(ultrasonography,US):超声显像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术中超声显像的应用对确定肿瘤位置及与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CT已成为肝癌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最重要的常规检查项目。CT可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肝癌的诊断,准确地显示病灶在肝内的位置、数目、大小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对帮助治疗方案的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T是目前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
对于疑为肝癌的微小病灶,可行CT合并肝动脉造影(CTA),有助于检出0.5cm的小肝癌。
(4)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放射性检查方法,不应用含碘造影剂。目前对肝癌的诊断尚未超越CT检查,但可作为CT诊断的辅助和补充手段。
(5)肝动脉造影: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已成为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近年由于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应用,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此法属侵入性技术,加上左肝显示略差,在定位诊断方面应首选CT与B超。
(6)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曾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核素显像的分辨率低,随着B超、CT、MRI等显像技术的发展,核素显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所下降。近年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电子计算机断层(PET)的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作放射免疫显像等,又重新得到重视。其检出低限约为2cm。此方法对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有较大帮助。
3.肝穿刺检查 肝穿刺可取得组织做病理检查,是肝癌可靠的定性诊断方法,但它是侵入性检查,有出血和针道种植等并发症的发生,曾被认为是肝癌的禁忌。但近年来,细针穿刺尤其是经皮B超或CT介导下的肝穿刺,准确性高,大大地减少了内出血的并发症。但仅适用于各种检查后诊断不明,而且肝内癌变无手术治疗的指征者。
4.其他检查 其他如腹腔镜、可疑结节活检及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亦有一定价值。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相关文章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常用药品
  • 慈丹胶囊

    化瘀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养血。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消化道肿瘤或经手术、放、化疗后患者的辅助治疗。

  • 健脾益肾颗粒

    健脾益肾。用于减轻肿瘤病人术后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脾肾虚弱引起的疾病。

  • 鸦胆子油软胶囊

    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消化道肿瘤及肝癌的辅助治疗剂。

  •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

    抗癌药。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消化道肿瘤及肝癌的辅助治疗剂。

  • 消癌平糖浆

    抗癌,消炎,平喘。用于食道癌、胃癌、肺癌、肝癌。对恶性淋巴瘤、大肠癌、宫颈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亦有疗效。并可配合放疗、化疗和手术后治疗,并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