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 儿科

小儿后尿道瓣膜应该做哪些检查?

化验检查:有感染时,尿液检查有白细胞、脓细胞。新生儿出生后行尿液引流和抗炎治疗5~7天后的血肌酐水平可作为患儿肾功能指标的基准值,但刚出生婴儿的血肌酐值则反映的为母体的肾功能水平。除肌酐水平升高外,肾浓缩功能减退,尿比重低而固定,这与梗阻引起的高压导致肾单位远端部分发育和功能障碍有关,肾浓缩功能障碍导致两个后果:①肾脏对水的调控能力降低使患儿在有水丢失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更易于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②高尿流量导致进一步的输尿管和膀胱功能异常。有的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常有低钾、低钠血症,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1.放射性核素肾图、肾脏超声检查和静脉尿路造影 可发现有双侧肾积水。两侧积水的程度可不一致,亦可为单侧。当肾功能丧失后,静脉肾盂造影可不显影。但是肾盂输尿管正常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尿道瓣膜。双侧肾、输尿管积水、厚壁膀胱及扩张的后尿道高度提示后尿道瓣膜。超声显示肾脏皮髓质界限清楚是预后良好的表现。胎儿期如超声检查发现双肾积水及持续性膀胱充盈须疑及本病,并于出生后24h行超声检查或膀胱尿道造影,近来有胎儿膀胱镜检查的报道。放射性核素肾图可用于观察总肾和分肾功能,对新生儿须延迟至出生后1月后进行,以利于肾脏发育成熟,初期的肾图检查可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2.尿道造影 尿道造影对诊断帮助很大,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更有价值。正由于这种检查的广泛应用,本病的诊断率正在逐年增加。最常见的第Ⅰ型,可见到瓣膜处有很薄的一层充盈缺损,膀胱可见小梁形成的表现,缺损的近端后尿道扩张,颈部肌肉突入,似有狭窄,后尿道极度扩张时,与膀胱颈连在一起,形似葫芦,而前尿道尿流细或无尿液。第Ⅱ型及第Ⅲ型(精阜近端有隔膜者)后尿道并不扩张。精阜近端有隔膜的第Ⅲ型,当行逆行尿道造影时,造影剂于隔膜处受阻,造影剂停留在后尿道内,把隔膜鼓向膀胱,呈球状。逆行尿道造影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对比检查,诊断价值更大。
3.尿道镜检查 可直接看到瓣膜,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可除外共存的其他疾病,如重复尿道、巨尿道、前尿道憩室和空洞性脊髓膨出等。另外,我们有两例尿潴留儿童病员行耻骨上膀胱造口时,用尿道探子行后尿道会师检查,一根经由膀胱颈向外,另一根由尿道口向内进入后尿道,二者在瓣膜处相会,两个探子虽可碰到,但有隔膜的感觉。后行膀胱尿道造影证实为后尿道瓣膜。因而用探子探测,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
4.尿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检查对膀胱下尿路梗阻诊断价值很大,但因婴幼儿不合作而受到了限制。膀胱测压显示为失代偿膀胱,残余尿多,膀胱容量大,低顺应性膀胱。如膀胱顺应性过低所致的膀胱内高压,则不能进行输尿管再植。尿道压力图测定对定位诊断有较大的意义,正常婴幼儿尿道压力图为坡形,先天性后尿道瓣膜则可于瓣膜处突然压力升高呈鞍形曲线。压力/流率检查、膀胱尿道造影-压力-流率检查诊断最准确,但常常因儿童不合作而不能进行。上尿路动力学检查也有一定意义,当后尿道瓣膜处理后上尿路积水不缓解时,须行本检查以明确积水原因。经皮上尿路压力-流率试验(Whitaker试验)有助于鉴别上尿路的机械或动力性梗阻。研究表明,真正的膀胱输尿管交界处梗阻发生率极低。

小儿后尿道瓣膜相关文章
小儿后尿道瓣膜常用药品
  • 溴化新斯的明片

    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

  • 愈畅

    用于缓解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引起的尿路梗阻症状。

  • 武都力

    用于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病以致水肿和腹水。

  • 美沥畅

    轻度或中度高血压的治疗,可以单独用药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合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尿潴留的症状治疗。

  • 苄氟噻嗪片

    1.水肿性疾病,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质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 2.高血压 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4.肾石症 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

  • 氨苯蝶啶片

    主要治疗水肿性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水钠潴留,主要目的在于纠正上述情况时的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并拮抗其他利尿药的排钾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特发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