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液囊肿 黏液囊肿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小泡,状似水疱。质地软而有弹性。
- 骨囊肿 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骨囊肿的确切病因不明,学说很多,Mirra推测可能是在胚胎时期少许具有分泌功能的滑膜细胞陷入骨内,结果引起滑液聚集而形成骨囊肿。骨囊肿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症状,大部分病人是由于外伤造成病理性骨折后产生局部肿痛、肿胀、压痛、不能活动等骨折表现而发现。少数病例表现为局部包块或骨增粗,关节活动多正常,肌肉可轻度萎缩。发生在下肢的患者,偶有跛行。
- 骨外团块 中心性软骨肉瘤是起源于骨内的软骨肉瘤,主要症状是深部疼痛,不剧烈,非持续性。 在肿瘤的进展期,可形成大的球形骨外团块。有明显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股骨(尤其是近端)、骨盆、肱骨近端、肩胛骨、胫骨近端。软少发生的部位有躯干的其它骨、桡骨、尺骨、足和手(软骨瘤常见于手,少见于躯干骨)。
单发性骨软骨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大多数单发骨软骨瘤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发现,约有70%~80%病人发生在20岁以下。
1.症状与体征 无自觉疼痛症状,无压痛,逐渐长大的硬性包块是其临床特点。稍大的肿瘤有时可见皮下有一突起。当肿瘤过大,或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可以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如肿瘤基底部骨折可以引起疼痛、肿胀。
2.好发部位 凡有内生软骨骨化的骨骼均可产生骨软骨瘤。在长管状骨,特别是在股骨(30%)、肱骨(20%)、胫骨(17%)是最常发病部位。而在某些长管状骨如桡、尺骨则不常见。下肢发病多于上肢,其比例均为2∶1。在长管状骨典型发病部位是在于骺端,很少发生在骨干或骨骺,如有发生可能是另一种疾患——Trevor病。骨软骨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生长快的部位,如股骨远侧干骺端、肱骨、胫骨、腓骨近侧干骺端。
手、足部的小骨发病约占10%,髂骨占5%。脊柱发病较少(<2%),但常因压迫脊髓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脊柱上骨软骨瘤好发于脊柱的附件上,特别是在棘突。常见于腰椎及颈椎。肩胛骨部骨软骨瘤发病约为4%,常位于肩胛骨的前面,在运动时可以产生疼痛及弹响。发生在肩胛骨的骨软骨瘤摄胸片时,有时可误诊为肺内结节。
因为单发骨软骨瘤直到长到相当大的时候才出现症状,所以在8~10岁前很少见到。又由于其生长与骨骼类似,故在青春期前后其体积达到最大,所以大多数单发骨软骨瘤病例在10~18岁间出现症状,其后少见。
在骨骼的生长期,缓慢增大的无痛性骨赘几乎是唯一的症状。单发性骨软骨瘤起源于骨平面并与之相连,而与软组织没有粘连。一些单发骨软骨瘤病例是完全无症状的,可由于其它原因作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单发骨软骨瘤可与覆盖其上的肌肉、腱膜和肌腱等结构产生摩擦,在其表面形成滑液囊肿。
几乎90%的单发骨软骨瘤位于四肢的长骨的干骺端。最常见于膝周(尤其是股骨远端)和肩周(肱骨近端)骨的干骺端,其它依次为踝部、股骨近端、腕部。单发骨软骨瘤较少发生于躯干骨,而且主要见于肩胛骨、骨盆(多在髂骨),脊柱(后弓)。个别病例见于手和足的短管状骨。一些位于深部的单发骨软骨瘤,例如位于椎骨和髂骨,可因为无症状而不被发现。
二、诊断:
年龄因素具有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性。在青春期以前,单发骨软骨瘤的生长是正常的,几乎不可能产生周围型软骨肉瘤。相反,如果单发骨软骨瘤在期重新开始生长,几乎肯定其已转变成软骨肉瘤。
依据病史,年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X线检查,多能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