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呼吸内科 >> 儿科 >> 急诊科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症状
  • CO2潴留 二氧化碳潴是一个专用病理学名词,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使得二氧化碳增加、堆积、潴留,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 心源性呼吸窘迫 是指由于静水压增加等因素所引起的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心源性肺水肿,进而导致的呼吸衰竭。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不同,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较为严重。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咯血 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咯血量的多少视病因或病变的性质而异。大量咯血时血液自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或严重失血危及生命,小量咯血有时仅痰中带血而被忽视,咯血量多少并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完全一致,小量咯血,尤其是持续痰中带血,。可能是肺癌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不仅对大量咯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止血及抢救,对小量咯血也就在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 胸腔积液 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为一潜在的胸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液体,使两层胸膜在呼吸运动时得以润滑,减少摩擦,其产生与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病理情况加速其产生和(或)减少其吸收时,就出现胸腔积液。
  • 呼气困难 呼吸困难包括呼气困难和吸气困难,呼吸困难(呼吸郡迫)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是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 活动后气促 活动后气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常在活动后出现呼吸短促急促。常常是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类型,由于各种原因(除外左心衰竭)引起肺脏内血管组织音液体交换功能紊乱,致肺含水量增加,肺顺应性减低,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极度困难窘迫为典型症状。本病的命名过去十分混乱,于1971年正式提出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直到1992年ATS(美国胸科学)和欧美危重病学会在迈阿密和巴塞罗那召开了联席会议,提出ARDS的新概念。主要有两个改变。①ARDS中A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呼吸窘迫综合征不仅仅发生于成人,也可发生于儿童,因此“A”的含义由“Adult”(成人)改为“Acute”(急性的)②ARDS和ALI(急性肺损伤):ARDS实质上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它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其病理特点是ALI,属重度的ALI,它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广泛肺泡损伤和血气改变为病理生理特征,表现为蛋白性肺泡水肿和低氧血症。二者的主要差别是ALI时,PaO/FIO ≤0.4kPaO(300mmHg)而ARDS时PaO/FIO ≤ 26.7 kPa(200mmHg)。ADRS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死率高,因此对于有易发因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严密监护。
  • 生命体征改变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主要有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 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医学上称为四大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 抬肩以助呼吸 肩息:证名。拈肩以助呼吸之状。多见于严重呼吸困难者。《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哮喘病发作时亦可见本证。
  • 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时不能进行正常呼吸,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病轻的初期仅感用力呼吸,严重时不易呼吸,大汗淋漓,口唇指甲紫绀显著,智力功能改变,定向功能障碍,头痛,失眠,神情恍惚,烦躁,骚动,进而嗜睡,乃致昏迷,抽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等。部分严重病人则有少尿,下肢浮肿或肝功能损害和消化道出血。
  • 叹息样呼吸 叹息样呼吸表现为在一般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1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的呼吸,患者多自述胸闷,呼吸困难,但并无引起呼吸困难的客观指标,常见于儿童。
  • 高碳酸血症 高碳酸血症是被认识和证实的一种保护性策略,即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允许PaCO2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以避免大潮气量、过度通气引起的肺损伤。此策略在成人某些肺疾病,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气道阻塞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气漏、肺实质损伤及脱机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中,则明显减轻气压伤、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
  • 啰音 啰音是呼吸音以外附加的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普天同庆为或管腔部分阻塞等病变所致;依声音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干啰音和湿啰音,干啰音一般分为鼾音和哨笛音;湿啰音的声音有粗、中、细的不同,捻发音和细湿啰音性质很相似,有时较难鉴别。
  • 呼吸反射调节受损 呼吸节律虽然产生于脑,但其活动可受来自呼吸器官本身以及骨骼肌、其它器官系统感觉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下述其中的一些重要反射 (一)肺牵张反射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在整个呼吸道都存在着感受器,它们是分布在粘膜上皮的迷走传入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引起防御性呼吸反射,以清除激惹物,避免其进入肺泡。 1.咳嗽反射 是常见的重要防御反射。它的感受器位于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大支气管以上部位的感受器对机械刺激敏感,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的对化学刺激敏感。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触发一系列协调的反射反应,引起咳嗽反射。 咳嗽时,先是短促或深吸气,接着声门紧闭,呼气肌强烈收缩,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急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打开,由于气压差极大,气体更以极高的速度从肺内冲出,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剧烈咳嗽时,因胸膜腔内压显著升高,可阻碍静脉因流,使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升高。 2.喷嚏反射 是和咳嗽类似的反射,不同的是:刺激作用于鼻粘膜感受器,传入神经是三叉神经,反射效应是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而不是声门关闭,呼出气主要从鼻腔喷出,以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四)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五)某些穴位刺激的呼吸效应
  • 咳痰 咳痰是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凭借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支气管肌肉的收缩及咳嗽时的气流冲动,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口腔排出的动作,咳痰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观察痰的量,色,气味,性状常可提示诊断,有时显微镜检查的发现和细菌培养的结果是呼吸系统疾病因诊断的主要依据。
  • 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一种保护性神经反射,通过咳嗽产生呼气性冲击动作,能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排出体外。
  •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是呼吸生理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呼吸衰竭监护室(RUCU)建立各种类型机械呼吸装置和呼吸生理功能仪哭的应用,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呼吸衰竭单靠临床难以确诊主要依靠动脉血气分析做诊断。
  • 肺积水 肺积水医学上通常叫「肋膜积水」,水是堆积在肺脏的外面,它可以是感染发炎引起(如:肺炎、肺结核…都可以合并肋膜积水),也可以是一些自体免疫疾病引起(如:红斑性狼疮),还有很多肺部疾病都会合并肋膜积水。
  • 气息异常 人呼出的气息无特殊气味。异常的气息往往来自食物、吸烟者、饮酒都等,如果呼出恶臭气息或有某种特殊气息,在临床见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及一些内脏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多见于严重外伤、休克、重症感染的病人,除原发病如外伤、感染、中毒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外,
1.突然出现呼吸增快,常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三凹、鼻扇等。在24~48h可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呼吸时常带鼻音或,有明显发绀及胸凹陷现象。但多无咳嗽和血沫痰。到晚期可减慢。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方面表现可不明显。
2.其他系统的变化:常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神志昏迷、惊厥。年长儿可伴有肌肉震颤等。因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可导致脑水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心率增快、缺氧开始时血压可升高,继则下降。可有肠麻痹,消化道溃疡、出血,肝功能受损。代偿呼吸性酸中毒,严重者少尿或无尿,甚至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肺部体征:
早期:有时可闻支气管呼吸音及偶闻干湿啰音、哮鸣音,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或呈轻度是间质改变。
晚期:肺部实变体征,如叩浊、呼吸音减低及明显管状呼吸音。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至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
三、临床分期:
1.急性损伤期 ARDS如系创伤诱发、急性损伤期的时间较为明确,如系氧中毒所引起则难以确定损伤的时间,此期并无肺或ARDS特征性体征,虽然某些患儿有通气过度、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但动脉血氧分压(Pa02)仍正常,胸部听诊及X射线检查正常,原发性损伤在肺部者例外。
2.潜伏期 亦称表面稳定期,继上期之后持续6~48h,此期患儿心、肺功能稳定,但通气过度持续存在,胸片可见细小网状浸润和肺间质性积液。通过连续观察,发现最终发展为ARDS的患儿在此期的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肺血管阻力和pH与不发生ARDS者有明显区别,因此,在此期患儿虽然表面稳定,但有可能发展成为ARDS,需提高警惕。
3.急性呼吸衰竭期 突然气促、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浅而快。刺激性咳嗽、咳出白色泡沫痰或血痰、心率增快、恐惧感伴有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肺部有时可闻及哮鸣音,病情严重时缺氧逐渐加重,吸氧及增加通气量后,缺氧状态不见好转。
4.严重生理障碍期 从急性呼吸衰竭期过渡至本期的界线不明显,如患儿出现ARDS不常见的高碳酸血症时,表明病情转重,但并非不可逆。严重ARDS的慢性肺部病变,需要为时数月的呼吸支持才能消失,但有一些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患儿对通气治疗毫无反应,最终死于难治性呼吸衰竭合并代谢紊乱。因此,也称此期为终末期。
四、诊断:
以往无肺部疾患,且排除左心衰竭;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每分钟呼吸多于35次,常用的给氧方法不能改善;胸部X射线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符合ARDS,并能除外造成肺水肿,缺氧的其他疾病,就可诊断为ARDS。
1.诊断标准为:
⑴.有严重感染或休克等基础病变。
⑵.上述病人在发病24~48h突然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小儿可达50~80次/min)。
⑶.严重发绀和胸凹陷,吸氧难以纠正。
⑷.肺部体征较少,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和X线表现不成比例。
⑸.血气除严重低氧血症外,有进行性A-aDO2增加,一般A-aDO2 >26.6 kPa(200mmHg)其肺内分流量超过10%。
⑹.肺嵌入压正常,表明肺毛细血管静脉压不高。根据原发疾病抢救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进行性低氧血症,通常的氧疗法不能纠正,及血气分析和X线改变可作出诊断。
2.1992年欧美联席会议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
⑴急性起病;
⑵Pa02/Fi02<200(不论PEEP值多少);
⑶后前位胸片示双侧肺浸润影;
⑷PAWP<18mmHg或临床无左心房高压的证据。
具备以上4项可诊断为ARDS。
3.1987年全国儿科危重病学术讨论会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
(1)具有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同时具有非心源性缺氧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2)用一般口罩吸氧法(3~5L/min,相当FiO2 0.4左右),缺氧症状不能改善。
(3)X线胸片,早期肺部改变不明显,或肺纹理增厚,或可见网状阴影,中、晚期肺部可见程度不等的弥漫性浸润性阴影。
(4)血气分析,PaO2/FiO2<250,PaCO2早期降低,晚期升高。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文章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