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似有擤不出的鼻涕 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病。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为:患者有较长时间的鼻病病史。初始鼻内似有擤不出的鼻涕。夜晚可出现明显鼻塞而致张口呼吸,久之可继发慢性咽炎。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面部血管纤维瘤 常见于3~10岁间,有时甚至更晚才出现,到青春期变得更为广泛,其后即保持不变。常为坚韧、散在的带黄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直径1~10mm,从鼻唇沟延伸至颊下颈部,间或见于耳部,数量多而明显,在极少情况下可形成大的菜花样肿块。多数患者损害仅局限于鼻或下颌的两侧,故易被忽略。
- 鼻出血 鼻出血(epistaxis)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偶有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后者称之为借道鼻出血。
- 鼻塞排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Churgstrauss 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又称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或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及坏死性血管炎。最早Churg 和Strauss 于1951 年首先报道了13 例具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肉芽肿性炎、坏死性系统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故得名。 1993 年Chapel Hill 会议将Churg-Strauss 综合征定义为伴有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累及呼吸道的、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的影响到中等大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 变应性鼻炎常是CSS的初始症状,伴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和鼻息肉,主要症状为鼻塞,排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鼻外部膨胀隆起 鼻外部膨胀隆起多见于恶性肉芽肿活动期。
- 耳鸣 耳鸣是听觉功能的紊乱现象,也是听分析器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耳鸣多属噪音,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有单一频率窄带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种表现。耳鸣原因很多,常为某些疾病特别是重听的伴随症状。耳鸣一般可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周围性耳鸣根据是否被别人听见分为主观性或非搏动性耳鸣和客观性或搏动性耳鸣。前者多见,后者少见。耳鸣又可根据其特征分为持续性耳鸣与节律性耳鸣。持续性耳鸣可有单一频率或多频率声调的混合,多为主观性耳鸣。节律性耳鸣多与血管跳动一致,偶尔与呼吸一致,耳鸣的频率较低。如为肌肉收缩引起,则耳鸣的频率较高。节律性耳鸣,多为客观性耳鸣。
- 鼻咽癌的远处转移 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多器官,同时转移多见。鼻咽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 咽部异物感 咽部异物感不是独特的病,而是一些症状的组合。它包括阻塞感、压迫感、贴叶感、狭窄感、干燥感、灼热、瘙痒、蚁行感或其他不适感。其病因繁多,有时相当复杂,有器质性也有功能性。功能性者也称之为咽异感症、喉异感症、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癔球等。一般认为,只有在排除产生咽部异物感的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诊断为咽异感症。
- 咽痛 咽痛是咽部常见症状,主要由咽部疾病引起,也可是咽部邻近器官或全身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鼻咽血管纤维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性别、年龄,对典型病人多能诊断。由于此瘤极易出血,一般不做活检。X线片及CT对肿瘤大小、扩展方向和范围,有一定诊断价值。国外学者根据CT待检查提出放射影象学分期:Ⅰ期,肿瘤位于鼻咽部、后鼻孔及蝶窦;Ⅱ期,肿瘤向前突入鼻腔、筛窦、上颌窦、颊及眶内侧或向外扩展入翼上颌窝;Ⅲ期,肿瘤向外扩展入颞下窝及颞窝、颊、眶外侧;Ⅳ期,肿瘤向颅内扩展。本病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但须与鼻咽部恶性肿瘤、纤维性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相鉴别。恶性肿瘤息咽表现与本病不同,肿瘤发展快,有早期颈淋巴结转移,活检可确诊。鼻息肉质较软,不易出血,触诊易活动,多有蒂发源于鼻腔或鼻窦。
(一)出血:为一主要症状,早期可反复出血,阵发性,量较大,以致多伴有不同程度继发性贫血。
(二)堵塞及压迫症状:堵塞后鼻孔发生鼻阻,开始为一侧,逐渐发展为双侧,压迫咽鼓管口发生耳鸣听力减退,破坏颅底骨侵犯颅神经,则有头痛及颅神经麻痹,侵入眼眶、翼腭窝或颞窝,则致眼球突出,颊部或颧部隆起,向下发展为致软腭隆起,并在口咽部可见肿瘤。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性激素、发育异常、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本病起源于鼻咽顶部的纤维组织及血管组织,多为圆形、椭圆形,基底广或有蒂,瘤体深红或灰红色,表面光滑,有类似鼻粘膜的上皮覆盖,但无包膜,上皮下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血管壁薄,为单层上皮,其下为平滑肌,缺乏弹性组织,不易收缩,易大出血。组织学上虽属良性,但由于肿瘤逐步增大,可压迫邻近骨壁,侵入鼻窦、眼眶、翼腭窝,甚至破坏颅底而造成严重后果。
肿瘤生长缓慢,局限在鼻咽部者,症状多不明显,可有轻度鼻塞,偶有咯血或鼻衄现象,易于漏诊。随着肿瘤的增大,常有反复出血,量多少不一,表现为鼻出血或口中吐血,由于大量或血,患者多伴有继发性贫血。肿瘤增大阻塞后鼻孔、鼻塞加剧,由一侧到双侧,可致张口呼吸、闭塞性鼻音。压迫咽鼓管咽口,致耳闷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破坏颅底及压迫颅神经,则有头痛及颅神经麻痹,并可出现颅内并发症。侵入眼眶出现复视、流泪、视力减退等;侵入翼腭窝及颞下窝,出现患侧颊部及颞部隆起;向前可伸入鼻腔或鼻窦,引起感染出现嗅觉减退或脓性分泌物增多等;向下扩展,可使软腭膨隆,在口咽部可见肿瘤。
检查 收缩下鼻甲后,鼻腔后部可见到红色肿物,如突入鼻腔可见患侧鼻腔扩大,为肿瘤填塞,中隔可被推向对侧,间接鼻咽镜检查见鼻咽顶壁、侧壁或鼻后孔处有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的肿瘤,可见显著的血管纹。必要时可做好止血准备行鼻咽触诊,可感到肿块较硬,不易移动,易出血。肿瘤压迫咽鼓管咽口可有相应的鼓膜内陷、积液等卡他性中耳炎的表现。由于肿瘤侵犯邻近部位不同,可有面颊隆起、眼球移位、张口受限、颅神经麻痹等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