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相关症状
- 特异性氨基酸尿 概述: 特异性氨基酸尿:主要为苏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羟脯氨酸排出量正常故可与全氨基酸尿区别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排出量正常可与亚氨基甘氨酸尿区别尿中二碱基氨基酸排出亦正常可与胱氨酸尿区别。
- 高渗尿 正常人血浆渗量为280-310mOsm/kg·H20,正常人的尿渗量/血浆渗量比值为(3-4.5):1,这个指标同样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尿渗量在300mOsm/kg·H20时称为等渗尿,高于血浆渗量表示尿液已经被浓缩,此时可称为高渗尿.
- 尿崩 尿崩,一般为尿崩症的简称。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 血红蛋白尿 尿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血红蛋白尿。是诊断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由于尿中含量不等尿色可以红色、浓茶色、严重时酱油色。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异性蛋白反应 发物中如鸡、蛋类、猪头肉等对人体而言为异体蛋白,这种异体蛋白就可构成过敏源而导致人体发病。
- 褐色尿 尿液的颜色如同酱油色一样或者浓茶一样。这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的缘故。有一些儿童,从世界范围来看,大约有一亿左右的儿童,在吃了蚕豆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尿,医学上则叫作蚕豆病。由于这些儿童体内先天缺乏一种叫-6-GP的酶的缘故。如果您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考虑是否患了蚕豆病,并严格禁止孩子吃蚕豆以及蚕豆制品,还有接触花粉,因为这些都可诱发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而危及生命。
- 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型菌尿,是一种隐匿型尿路感染,即指病人有真性细菌尿(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连续2次大于105/ml,且2次菌种相同,并确切排除了结果的假阳性)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的症状,但在有的病例经仔细询问可发现轻微症状。其细菌来自肾脏或来自膀胱。无症状性细菌尿比有症状者发病率要高,在16~ 65岁的女性中发病率均为4%,男性为0.5%,在女性患者中虽然有1/4菌尿可自行消失,但亦不断发生新的细菌尿,故4%的发病率是相当恒定的。
- 低分子蛋白尿 低分子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管功能损伤,使经正常肾小球滤过的蛋白回吸收障碍所致。低分子蛋白一般指分子量4万道尔顿的蛋白质。因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的再吸收及分解代谢起重要作用,在肾小管病变时低分子蛋白尿排出增多。
- 腰背痛 腰背痛是常见的症状,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等疾病均能引起腰背痛。多由肌肉、骨骼、内脏疾病引起
- 菌尿 通常情况下,尿液是无菌的,但是尿道口周围及尿道的下1/3是有菌的。因此,从人体排出的尿液可以沾染上一部分细菌。但是,清洁中段尿的含菌量不应超过105/毫升。如果连续两次化验含菌量大于或等于105/毫升,且为同一菌种,又没有尿路感染(尿频、尿急或下腹不适等)症状,就可诊断为真性菌尿,又称为无症状性菌尿。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早期症状有哪些?
运动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常常是患者的惟一表现。一般在运动后30min~5h之间发生,持续6~12h后尿色即可恢复正常。发生血红蛋白尿时,可伴有腰部酸胀不适或轻微疼痛、尿道烧灼感等症状。本症溶血为一过性,持续时间短,尽管可以反复运动反复发作达数周或数月,但多能在停止运动后自行消失。
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即可诊断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