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口腔
口腔念珠菌病相关症状
  • 口痛 口腔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向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相延续;两侧为颊;上下二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口腔器官包括唇、颊、舌、腭、龈、口底等软组织和上、下颌骨、牙齿及颞下颌关节等硬组织。口腔痛就是发生在以上口腔器官的疼痛,是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常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 脓疱 脓疱(pustule)是一局限性表皮空腔隆起,内含混浊的脓液。系原发于皮肤由丘疹水疱演变而成。脓疱大小深浅不等,周围可有炎性红晕,浅脓疱干涸后变成脓痂愈后不留瘢痕,脓疱较深可形成溃疡愈后可留瘢痕。
  • 咽炎、舌炎、龈炎 口腔黏膜是被覆器官,将口腔内部与黏膜下器官分开。口腔部膜的作用是保护黏膜下器官并接受和传递从外环境来的刺激。由于口腔是消化系统的门户,承担着咀嚼、语言等功能,故口腔黏膜易受到机械的、化学的及细菌的直接损害,常可产生黏膜糜烂。另外,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早期即出现口腔黏膜损害。临床上根据病变波及的范围和部位给予不同的名称。如病变波及口腔内多处黏膜者称口炎,仅侵犯牙龈黏膜者称龈炎,表现在舌黏膜上者称舌炎。
  • 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Gruby(1842)从口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鹅口疮(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 口臭 口臭是某些口腔、鼻部和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生理现象,常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负担,因而作为主诉而就诊。
  • 溃疡 溃疡为真皮或皮肤深层织的破坏所致的缺损,愈后有保痕,此点与糜烂不同。溃疡为继发损害,凡是皮肤损伤,感染或结节破溃达一定深度的损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
  • 囊肿 皮肤囊肿是具有囊腔结构,外有囊壁,内有液体或其他成分,可来源于皮肤,也可来源于间叶组织。
  • 口腔血泡 口腔血泡常见于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血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口腔溃疡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在人群中患病率一般认为超过10%,可以发生于**老幼,以中青年最多见。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伤,可自愈,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发生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粘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为主要特征。
  • 颌下腺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 颌下腺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是急性颌下腺炎的症状之一。
  • 痰呈白色黏稠胶冻状 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症状,痰液检查呈白色黏稠胶冻状。
  • 口干渴难忍 口干渴难忍表现为主观口渴,想要喝水,喝完后症状稍有好转,可是不久口渴如初。
  • 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顽固性鹅口疮即是指此病迁延难愈。
  • 口腔痛 口腔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向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相延续;两侧为颊;上下二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口腔器官包括唇、颊、舌、腭、龈、口底等软组织和上、下颌骨、牙齿及颞下颌关节等硬组织。口腔痛就是发生在以上口腔器官的疼痛,是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常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 皮肤轻度糜烂 指(趾)间皮肤轻度糜烂常见于细菌性皮肤感染,如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粘膜或内脏器官的真菌病。
  • 粘膜有粘着性白斑 粘膜有粘着性白斑是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的症状。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是皮肤、粘膜、毛发和指甲持续性念珠菌感染的细菌免疫缺陷病。本病与其他细胞免疫缺陷病不同,仅对白色念珠菌和少数抗原相关性真菌缺乏反应,而对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免疫则正常。本病系一些疾病的综合征,可合并各种内分泌器官功能减退、肿瘤和其他慢性衰竭性疾病,也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发生。
  • 口腔黏膜纤维化 口腔黏膜纤维化是一种胶原失调性疾病,侵袭粘膜下层,常可严重地限制张口运动。
  • 口腔黏膜脱落 口腔黏膜脱落是对发生或反映在口腔黏膜组织上的所有疾病的总称。常见的口腔黏膜脱离疾病有急性过敏性唇炎,药物性口炎,放射性口炎和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脱落的共同症状是口腔广泛性糜烂,包括颊、舌、腭、牙龈、口底、舌腹、咽喉、小舌头、上下唇。
显示全部症状

口腔念珠菌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口腔念珠菌病按期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口腔疾病还有:扁平苔藓、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1.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疡医大全》);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扁桃体、咽部、牙龈、以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间叠叠肿起”(《外科正宗》)。早期粘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粘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粘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萎缩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也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有时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糜烂及舌背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粘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本型的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
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为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不全症候群和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4)慢性萎缩型: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粘膜,多见于女性患者(有人统计女性戴上颌义齿者发病率为1/4,而男性为1/10)。粘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有90%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托牙性口炎,反之,本型病变常可单独发生,不一定都并发唇和口角的损害。
托牙性口炎还常与上腭的乳突增生同时发生,在考虑手术切除前,应先进行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增生的程度,缩小需要手术的范围。
托牙上附着的真菌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如常用2%洗必泰或制霉菌素清洗,可抑制真菌。有一种用硅橡胶制的弹性托牙基底似更容易滞留的吸附真菌,因而发生托牙性口炎的机会也更多。
下颌义齿引起的真菌性口炎甚少见,这可能是由于上颌义齿的负压吸附力大,唾液中的抗体从这个部位被排开,而基底面与粘膜接触既宽而紧密,大量的致病真菌得以滞留的缘故。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因此,念珠菌唇炎应刮取糜烂部位边缘的鳞屑和小颗粒状组织,镜检真菌,如多次发现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并经培养证明为白色念珠菌时,才能确诊。
3.念珠菌口角炎(candidal angular cheilitis)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口角区的皮肤与粘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此种以湿白糜烂为特征的霉菌性口角炎,应与维生素B2缺乏症或细菌口角炎区别,前者同时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后者多单发于一侧口角,细菌培养阳性(以链球菌为主);而念珠菌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年长病人的口角炎多与咬合垂直距离缩短有关,口角区皮肤发生塌陷呈沟槽状,导致唾液由口角溢入沟内,故常呈潮湿状态,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有报道150例戴义齿者,75例有口角炎,其发生原因除垂直距离缩短和某些全身因素外,与义齿的局部刺激,义齿性溃疡的感染也有密切关系。
儿童在寒准予干燥的冬季,因口唇干裂继发的念珠菌感染的口角炎也较常见。
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derma candidiasis)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粘膜、皮肤及甲床。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本组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征的表现。Lehner将本组疾病分为下述几种病因类型:
(1)多发性内分泌病型: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结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征。
(2)T淋巴细胞缺陷病型:本病可见于高γ-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网状肿瘤患者。
(3)家庭性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本型可见于儿童,也可初发于35岁以后的(迟发型),都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缺铁时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减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5.食管念珠菌感染:鹅口疮严重或是偶然的情况下会下移感染食管,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吞咽困难。
各类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首先表现的症状,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额部、鼻部的皮角样损害。

口腔念珠菌病相关文章
口腔念珠菌病常用药品
  • 斯皮仁诺

    1.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2.皮肤科/眼科: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 3.由皮肤癣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 4.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他各种少见的系统性或热带真菌病。

  • 制霉素片

    临床主要用于口腔、胃肠道、阴道以及皮肤粘膜的念珠菌感染,常与广谱抗生素合用,以防止真菌引起二重感染

  • 米可定阴道泡腾片

    局部用抗生素类药,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阴道炎和外阴感染;对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炎、外阴瘙痒、白带等都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症状。但对由其他病原体(如毛滴虫和阴道嗜血杆菌)引起的阴道炎无效。

  • 里素劳片

    全身真菌感染,如全身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 由皮肤真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皮肤、毛发和指(趾)甲的感染(皮肤真菌病、甲癣、甲周炎、花斑癣、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当局部治疗无效或由于感染部位、面积及深度等因素不易上药时,可用本药治疗。 胃肠道酵母菌感染。 应用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 用于预防治疗因免疫机能降低(遗传性及由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易发真菌感染的患者。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穿透性差,不宜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

  • 西地碘片

    用于慢性咽喉炎、白色念珠菌感染性口炎、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牙周炎及糜烂型扁平苔癣等。

  • 醋酸氯己定溶液

    适用于口腔感染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