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相关症状
  • 躯体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是指在内脏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血液、胶原病和感染以及其他内科疾病的整个病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障碍。是在原发躯体疾病的基础上产生以急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多见。是原发的躯体疾病的全部症状中一个组成部分。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一般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嗜睡 嗜睡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它能引起不可抑制性睡眠的发生。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这些睡眠阶段会经常发生,且易发生的时间不合适宜,例如当说话、吃饭或驾车时。尽管睡眠可以发生的任何时间,但最常发生的是在不活动或单调、重复性活动阶段。
  • 幻觉 幻觉是感觉器官缺乏客观刺激时的知觉体验,并且与真正的知觉体验有相同的特征。幻觉是产生于外界(或躯体内部)的一种类似知觉的体验,而不像意象是内心的体验。幻觉是精神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少数正常人也可体验到幻觉,特别是疲劳时。
  • 焦虑 在统一价值论中,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一种焦虑感。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 抑郁 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
  • 情感淡漠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 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 personality change 是指成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地发性改变,至少持续二个月,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所引起,也可继发于严重的精神或躯体疾病,而患者以往无人格障碍。“慢性疼痛性人格综合征”也归于此。
  • 易激惹 一种反应过度状态,包括烦恼、急躁或愤怒。可见于疲劳、慢性疼痛,或作为情感异常的临床特征,发生于老年性、脑外伤、癫痫和情感性精神障碍。
  • 暴力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impulsive behavior)指突然产生、通常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暴力行为(violent behavior)指故意造成财物或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攻击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物体。对他人的攻击包括:躯体攻击和性攻击,可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对物体攻击可引起经济损失。除了显现的具体行为外,冲动和暴力倾向尚可表现为潜在行为,如威胁性言语或姿态。WHO(2002)对暴力行为下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威胁要使用或已确切故意使用针对自身、他人、特定人群或特定社会的武力或权力,导致或者极有可能导致损伤、死亡、心理伤害、畸形或生存条件被剥夺”。 2000年全球与暴力相关的死亡率估计为28.8人/10万。暴力冲动行为实质上并不是一个精神症状,正常人亦可为之,由心理或精神障碍所致的暴力冲动行为,体现了价值观紊乱下的攻击驱力,这类行为的高危人群多为初发精神病患者、物质滥用者和人格障碍患者。而且暴力的受害者也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所以,暴力冲动行为是需要精神科紧急处理的情形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不会有暴力冲动行为,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的统计数据,往往是极少数患者的反复的暴力行为。
  • 伴有生动鲜明的恐怖性幻视 幻视在临床上也较常见。幻视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形象可以清晰、鲜明、具体,但有时也模湖不清。 幻视中出现的形象可以是个别的人物,也可以是成套的景物,形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有的幻视形象不断变化、活动不定(舞台样幻视),有时幻视的形象是固定不变的(稳定性幻视)。
  • 神经衰弱综合征 神经衰弱综合症又称类神经衰弱或脑衰弱综合症,神经衰弱综合症是指某些慢性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群。其发生发展、病程经过及预后,均决定于躯体疾病本身,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和全身状况的恢复,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亦随之消失。
  •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
显示全部症状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早期症状有哪些?

1.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
(1)精神症状:
①神经衰弱综合征:多在疾病早期出现,表现倦怠、乏力、烦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等。但自主神经症状不明显。
②抑郁状态:兴趣减少、情绪低沉、悲观、消极、自责、自罪、悲观厌世、低下等。抑郁同时常伴有明显焦虑,这可能是本组病人自杀倾向较强的一个原因。宁布等(1994)对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用抑郁量表(SDS)检查,结果发现有轻度抑郁者43例(61%),中度抑郁11例(15.7%),重度抑郁1例(1.4%),其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抑郁表现女性重于男性,病程愈长抑郁愈重。
③焦虑状态: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也很突出,患者焦虑不安、紧张、苦闷、恐惧、易激惹、情绪不稳,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多处就医等,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血糖的恢复,但与血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焦虑和抑郁两种状态往往相互混杂、交织出现。
④幻觉状态: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彩色物体的幻视。
⑤意识障碍:早期表现可为嗜睡,多发生在躯体症状加重和血糖升高或接近昏迷前。随着血糖水平变化,嗜睡可呈波动性。血糖升高时,病人嗜睡;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加深。昏迷状态多在糖尿病恶化时发生。先有口渴、恶心、呕吐和脱水等表现,进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最后陷入昏迷。期间可有错乱状态。值得提出的是精神症状的出现、类型与病程长短和血糖的高低并不总成平行关系,个体差异颇大。
(2)神经症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几乎波及整个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脊神经根、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等。以上损害部位可单独或同时受累。
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自发钝痛及感觉异常,如灼热感、冷感、蚁走感、异样发麻等。
②运动反射改变:其中跟腱反射消失最多见。如并发脑血管病时,可出现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运动系统常累及四肢近端肌肉,麻痹部位常伴有疼痛是其特征,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性肌萎缩”,“不对称运动神经病变”等。
③自主神经改变:自主神经症状以往不大被重视。近年来发现自主神经损害发生较早且发生率较高,约占85%以上。其中以自主神经症状和多发性神经炎较多见。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的交感神经变性,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肥厚、水肿、红斑、多汗或少汗、视网膜改变等。此外还有其他脏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见有心血管及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多汗、手颤、脉速、尿失禁、尿潴留等。阳萎、月经异常约占50%。
④脑卒中:多由血管病变引起,也可伴有癫痫发作。
2.低血糖症伴发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
①意识障碍:与胰岛素休克治疗时的临床表现相似。有嗜睡、意识朦胧、昏睡、直至不同程度的昏迷,也可出现谵妄状态。在昏迷前可出现运动兴奋,烦躁、不安、喊叫、冲动或攻击行为等。有时意识障碍可现呈间歇性短暂的意识丧失,如血糖下降很快时。临床表现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为精神病或器质性脑病(脑炎等)。由于血糖并不能完全反应脑内的含糖量,因此不能以血糖量作为昏迷程度的标准。
②若为亚急性发病者,表现缺乏自制力、控制力等。有的孤独、寡言、少动,人格解体等。也有的出现冲动伤人等行为,类似急性酒中毒的醉酒状态。
③慢性病程者可出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急躁、焦虑、恐惧、抑郁等,也可出现幻视、幻听和妄想,也可见躁狂状态。频繁发作者由于脑软化可引起情感淡漠、人格改变以及智力障碍,记忆减退、理解困难、思维贫乏等。
(2)神经症状:
①自主神经症状:头昏、头痛、多汗、饥饿感、面色苍白、心悸、脉快、震颤、恶心、呕吐、腹痛、复视、口唇及指尖异麻感、针刺感或烧灼感等。
②中枢神经症状:有视力减退、复视、震颤、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动作迟缓、共济失调、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运动,一过性单瘫或偏瘫,言语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痉挛发作。
(3)肌肉症状:在多次昏迷后,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临床称之为低血糖性肌萎缩。
诊断的确立必须具备有以下几点:
1.有躯体疾病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低血糖症)的依据。
2.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躯体病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低血糖症)的进展有时间上的联系。一般躯体病在先,精神症状发生在其后,但有些躯体病的早期难以发现,比较隐蔽,或未能引起注意,而造成了精神症状出现在先的假象。
3.精神症状常随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低血糖症)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
4.精神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疾病。
5.严重度达到:①现实检验能力减退;②社会功能减退。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相关文章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