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口腔
唇病相关症状
  • 上唇疖肿 唇痈是唇部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肿融合而成。多发于上唇,由于上唇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内,如治疗不当,可引起败血症,有导致颅内感染的危险。
  • 溃疡 溃疡为真皮或皮肤深层织的破坏所致的缺损,愈后有保痕,此点与糜烂不同。溃疡为继发损害,凡是皮肤损伤,感染或结节破溃达一定深度的损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
  • 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 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为休克早期表现。
  • 嘴角降肌发育不良 心面综合征(cardiofacial syndrome)又称非对称性哭泣面容、先天性嘴角降肌发育不良综合征。1969年Cayler发现本征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畸形。其特征为嘴角降肌发育不良或缺失而导致患者哭泣时两侧下唇不对称。
  • 口唇渗液 口唇渗液常发生于发生口唇疱疹或者唇炎中,表现为初起局部往往先有灼热、瘙痒及潮红。
  • 唇部发绀 口唇发绀为口唇发青发紫的现象。
  • 紫绀 紫绀又称发绀(cyanosis),人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格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等人使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绀可以出现在全身皮肤和我膜,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级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有时黄疽、水肿或异常色素沉着可以掩盖发绀的存在。良好的自然光线是早期发现发绀的必要条件。
  • 口唇发绀 口唇发绀为口唇发青发紫的现象。
  • 口唇潮红 口唇红赤:正常唇色多为粉红色,如果红的颜色过于艳丽或者是深紫红色,即为口唇潮红。
  • 口唇出血 秋冬等干燥天气的季节,口唇容易发生干裂,可发生出血,为生活之中常见症状。
  • 唇干裂 嘴唇干裂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原因是秋冬气候干燥、风沙大,加上人体维生素B2、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造成的。预防措施为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可以适当使用护唇膏,切忌频繁舔嘴唇。
  • 唇外翻 唇外翻可由颜面部烧伤、创伤及感染等造成,其中以烧伤后产生的疤痕挛缩引起为多见。其外翻畸形程度和功能障碍情况,与遗疤痕挛缩的轻重有关,轻者的下唇外翻,重者下唇可极度外翻并出现进食,语言等功能障碍,下颌骨发育也可受累。 创伤后错位愈合所致者,如无严重感染,一般组织量缺失不多。火器伤者多伴严重感染可产生广泛疤痕。坏疽性炎症引起者,常合并深部组织广泛破坏或疤痕挛缩,可发生骨及颞下颌关节粘连,对此修复时应有充分估计,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疗效良好。
  • 囊肿 皮肤囊肿是具有囊腔结构,外有囊壁,内有液体或其他成分,可来源于皮肤,也可来源于间叶组织。
  • 口唇皲裂 口唇皲裂古称“唇燥裂”,多提示维生素B1(又称核黄素)缺乏及阴虚火旺的症状。
  • 下唇微痒增大如蚕茧硬结 唇菌初起时多在下唇出现硬结,微痒不适,逐渐增大,表面粗糙如蚕茧,或似乳头、菌状;继则溃烂疼痛,基底硬,时溢血水,恶臭,溃疡面或结痂,脱落后又生;肿物可扩展至整个唇部,妨碍饮食。
显示全部症状

唇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1、干燥脱屑型唇炎
根据病损表现,是以鳞屑剥脱为主的症状诊断。
2、湿疹糜烂型唇炎
根据临床表现有唇部充血、水肿、糜烂、渗出直至结痂;此外,有日光照射病史等诊断。
3、腺型唇炎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不难诊断。病理学检查可见有炎细胞浸润于腺管、腺泡间,可有腺导管扩张,腺体分泌亢进,血管充血等。
4、肉芽肿性唇炎
唇肿大可单独发生,且为渐进性的肿大、增厚,时轻时重,直至持续性肿大。
【病理改变】
1、干燥脱屑型唇炎
病区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或过度角化,少部分上皮细胞或棘细胞呈细胞内水肿,层血管周围有少量的小圆细胞浸润或胶原纤维增生,固有层内血管充血。
2、湿疹糜烂型唇炎
(一)光化性唇炎的病理改变
上皮角化不全,部分糜烂,上皮细胞间水肿,棘层增厚,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并有大量淋巴细胞。
(二)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的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有小淋巴细胞侵入基底层;固有层有淋巴样滤泡形成和密集的各种炎细胞浸润。
3、腺型唇炎
早期为腺性组织增生,腺口扩张,炎症是继发过程。镜下可见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内水肿,固有层中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腺管间的结缔组织中或腺泡间。有腺导管扩张,腺体分泌亢进,间质血管充血。部分有小脓肿形成。
4、肉芽肿性唇炎
上皮层变薄,不全角化,固有层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粘膜下层有肉芽肿形成,其中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也可见上皮样细胞和郎罕细胞,血管周围为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能有部分镜下未证实有肉芽肿存在,作为诊断重要指标的肉芽肿检出率多少不一。
【临床表现】
1、干燥脱屑型唇炎
本型唇炎好发于青春期**。下唇多于上唇,也有双唇并发者。主要表现在唇红部分呈弥漫潮红,其上附有干燥糠秕样鳞屑。脱屑为其主征,唇红干燥,一层鳞屑脱落后,不久又形成新的鳞屑,反复日久后可致唇组织变厚,或伴发皲裂。患者自觉局部干燥、灼热不适,因而常常舐唇。本病经过缓慢,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若并发皲裂,常见为纵而浅的较密沟裂,偶有深沟裂者则常呈一条,多见之于上唇侧方,患者大张口运动时即可能引起出血、疼痛,如不限制其运动,沟裂则不易愈合。

2、湿疹糜烂型唇炎
临床上所见各种糜烂型唇炎的表现是相似的,只在组织病理学上有所鉴别,兹将临床上易于混淆的两种类型分述如下:
(一)光化性唇炎
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 solar cheilitis)顾名思义,主要因阳光照射过久,由其中紫外线损伤唇粘膜所致。
一般以下唇为多见,在唇红部充血、水肿的基础上,以糜烂、渗出为主要特征,一般损害范围局限于唇红部,不超越唇红缘,所以不蔓延至皮肤部分。糜烂区有黄色渗出液,随着炎症的减轻,渗出由多而逐渐减少,直至结痂,痂落愈合。但如未控制致病因素,不久则又周而复始地发病,形成经久不愈、迁延的慢性过程。感染的糜烂面可以化脓。患者自觉局部灼热、胀痒难忍,甚至用毛巾揉搓以解痒,但是及至糜烂时即又感疼痛,此时又痛痒交加,病程延长。相应淋巴结肿大、压痛。反复发作区域可遗下色素沉着。

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cheilitis of benign lymphadenosis)的临床表现也是以糜烂为主,亦好发于下唇。可合并干裂、脱屑,或发生息肉、颗粒、疣状增生。还可出现白色短纹,类似盘状红斑狼疮,但病损不超越唇红缘。患者自觉局部干燥或胀痒不适,甚至感觉疼痛。病情时轻时重,与光化性唇炎易于混淆,必须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才能加以鉴别。
3、腺型唇炎
多见于下唇,以40岁以上**较为多见。常见下唇轻重不等地肿胀、外翻。由于小涎腺肥大,触诊可触及粟粒状或小结节状腺体,翻开下唇挤压时可见透明粘液溢出,呈露珠状;感染时亦可溢出脓液,此时或可查见有的腺管开口呈脐凹状小孔。患者自觉局部木胀不适,由于化脓或分泌减少,可使上下唇粘连。

4、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us cheilitis)好发于青春后期**,多见为上唇肿胀变厚,初起即呈突发弥漫性肿大,颜色正常,可于数小时至数日内消除而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后,肿胀加剧,且缓解时即不易恢复正常,逐渐发展成为持续性肿大而成巨唇。检查时,按压时无压迹,指诊感觉肿胀组织有韧性,或似橡皮样硬度。患者自觉局部木胀、异样感,一般无疼痛。

 

唇病相关文章
唇病常用药品
  • 十八味降香丸

    干坏血,降血压,理气。 用于多血症引起的肝区疼痛,口唇指甲发绀,口干音哑,头晕眼花。

  • 吴太口腔溃疡灵

    适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小儿疱疹性咽颊炎、唇炎、口角炎、舌炎等口腔炎症及白塞氏综合症。

  • 复方和血丸

    健脾补血。适用于血虚所致的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唇舌色淡。

  • 欧莱

    炎症,退行性病变及创伤引致的局部肿胀,脊柱疼痛性疾病,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腱鞘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同时也可用于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后的静脉护理。

  • 口腔炎喷雾剂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对小儿口腔炎症有特效。

  • 十三味红花丸

    运动系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炎,骨质增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致骨折,挫伤等原因的各种疼痛。心脑血管系统:脑震荡及后遗症,脑血栓及后遗症,脑栓塞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惊风等。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官能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各类神经性障碍,各类神经性炎症等。白脉病:指气血交搏,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病症,又称“白痹”,外遇风寒湿气,内伤疫热、毒热,劳累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