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合并妊娠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甲亢的治疗包括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手术和核素治疗3种方法。多数情况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与手术比较更容易控制,更安全。因为胎儿甲状腺在妊娠9~10周就有浓集碘的作用,应用131Ⅰ后,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放射性131Ⅰ的治疗有可能造成先天甲减,131Ⅰ有放射性,对于发育期的胎儿属于禁忌。
1.药物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主要有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甲硫氧嘧啶(MTU),甲巯咪唑(tapazole也称mathimazole,MMI)和卡比马唑(carbimazole)等。它们都能通过胎盘,都可以影响胎儿,但它们通过胎盘的量多少有别。丙硫氧嘧啶(PTU)与甲硫氧嘧啶(MTU)相比丙硫氧嘧啶(PTU)通过胎盘比甲硫氧嘧啶(MTU)量少。孕妇应用甲巯咪唑(MMI)治疗,曾有致胎儿畸形的报道,主要畸形是头皮缺损,虽然偶见,但应用甲巯咪唑(MMI)有顾虑。各种药物相比较,在我国丙硫氧嘧啶(PTU)为首选,在美国近年有报道认为丙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各具优点,根据医生使用经验应用。在欧洲国家常用卡比马唑,它经体内代谢成甲巯咪唑(MMI)而发生作用。以上ATD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在甲状腺内抑制甲状腺激素的有机化和在甲状腺中单碘甲腺原胺酸的偶合,继之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丙硫氧嘧啶(PTU)在周围组织中阻断T4向T3的转化,因为T3的生物效应比T4强数倍,所以丙硫氧嘧啶(PTU)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孕妇甲亢的首选药物。
丙硫氧嘧啶(PTU)与甲巯咪唑(MMI)比较,丙硫氧嘧啶(PTU)半衰期大约只有1~2h,甲巯咪唑(MMI)半衰期6~8h,PTU给药1次/8h,而甲巯咪唑(MMI)给药2次/d;甲巯咪唑(MMI)和丙硫氧嘧啶(PTU)同等剂量,甲巯咪唑(MMI)比丙硫氧嘧啶(PTU)作用强10倍,甲巯咪唑(MMI) 5mg相当丙硫氧嘧啶(PTU) 50mg作用;甲巯咪唑(MMI)不能结合血浆蛋白,容易通过胎盘,丙硫氧嘧啶(PTU)能结合血浆蛋白,丙硫氧嘧啶(PTU)比甲巯咪唑(MMI)透过胎盘少,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
甲巯咪唑(MMI)配方是5m剂,每天2次给药。丙硫氧嘧啶(PTU)配方是50m剂,每次应用50~100mg,每8小时1次。
ATD给药3~4周后方可慢慢控制住甲亢症状,因为丙硫氧嘧啶(PTU)不影响碘的摄取,也不影响已合成甲状腺激素释放,需等待体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消耗后才能显效。在此期间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临床症状有改善,1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当血清T4值下降至正常,丙硫氧嘧啶(PTU)逐渐减少用量,如每次25~50mg,每8小时1次,在妊娠末期,复查甲状腺激素,将其维持在正常孕妇甲状腺功能的上1/3高值。
据报道应用丙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副作用相当,大约5%可能出现副作用,包括药疹、瘙痒、药热、恶心,一般很少见。粒细胞减少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经常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当粒细胞减少(定义是粒细胞减少标准<3000/ml,粒细胞缺乏标准<2000/ml)时,注意防止感染,常见的感染症状有:咽痛、发热、不适和牙龈炎,给予住院治疗,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其他少见的药物毒性作用,如:丙硫氧嘧啶(PTU)可造成肝损害,转氨酶升高,甲巯咪唑(MMI)可以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对轻度副作用或可更换其他种ATD药物,对严重副作用需要停药,并积极保肝治疗。
卡比马唑、甲巯咪唑(MMI)和丙硫氧嘧啶(PTU)都可以通过胎盘,影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胎儿,造成胎儿甲减、胎儿甲状腺代偿性增生、甲状腺肿大及至新生儿甲减,或造成难产。过去主张在给予母亲服用丙硫氧嘧啶(PTU)的同时,妊娠晚期加用甲状腺粉(片),目的是防止胎儿甲状腺肿大和胎儿甲减。事实上T4,T3基本不能通过胎盘,自然也不能补充给胎儿,结果既不能防止胎儿甲状腺肿,也不能防止胎儿甲减,相反还要增加母亲的丙硫氧嘧啶(PTU)用量,目前多数医生在给孕妇应用丙硫氧嘧啶(PTU)的同时不再补充甲状腺制剂了。
孕妇应用甲巯咪唑(MMI)治疗,曾有致胎儿畸形的报道,主要畸形是头皮缺损,皮肤缺如处呈“溃疡”样损害,通常能够自然愈合。应用甲巯咪唑(MMI)治疗甲亢过程中曾有17例新生儿头皮损害报道,在一般人群中这种损害发生率只占新生儿的0.03%,因此临床医师宁愿用丙硫氧嘧啶(PTU),而不用甲巯咪唑(MMI)。
ATD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地使亢进的代谢正常化,防止母亲的并发症,分娩正常新生儿,而使这些新生儿将来的生长发育正常,日后不要在身体或智力上有任何后遗症。我们建议妊娠期应用最小剂量ATD,维持FT4在正常范围的上1/3。ATD过量会引起胎儿甲减和甲状腺肿大。
每一孕妇诊断甲亢,都应该进行治疗,如果该孕妇症状很少或无症状,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值只有轻度升高,TSH降低,妊娠期体重增加正常,可以密切观察,暂时不用药。只有当症状加重或甲状腺功能检查甲亢加重时才开始治疗。某些患者随妊娠进展到后期甲亢可自然缓解。甲亢经常于产后复发,应该密切随诊。
甲亢合并妊娠孕妇,产前检查除了注意甲亢的临床症状,医生需合理分析解释甲状腺功能实验,适当的调整ATD剂量外,还应注意母婴并发症,从早孕开始妊娠期的系列并发症,如流产、早产、胎儿生长迟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充血性心力衰竭、甲亢危象。对胎儿的监护如胎心电子监护、生物物理征象、血清TSHRAb检查,B超估计胎儿生长,观察胎儿甲状腺肿、胎儿心动过速、胎动减少及胎儿生长受限等可反映胎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症状。开始用ATD治疗时,每2周随诊1次,并进行甲状腺激素检查,病情稳定后每4周化验1次,在甲状腺功能化验中FT4和FT4I首先正常化,随后FT3,而TSH在FT4正常后数周甚至数月后仍然低值,所以FT4和FT4I等同,都是观察ATD作用的比较好的指标,用来调整ATD剂量,在开始治疗2个月内不用TSH作为调整ATD剂量的指标,当TSH正常,说明ATD够量,应考虑减量,妊娠晚期考虑停药。
开始用ATD治疗后化验改善要2~4周,达到效果要4~8周,如果患者病程短,症状轻,甲状腺肿大不严重,对治疗见效会快。此外孕妇体重增加,脉搏减慢是疗效的比较好指征。
(2)β肾上腺素阻滞剂:此药用于控制代谢亢进症状,如对心悸很有效,一般与ATD一起应用,应用数天即可,最多应用数周直到症状消失停药,不需长期给药。常用普萘洛尔(propranolol),通常剂量20~40mg,每6~8小时1次。阿替洛尔(氨酰心安,atenalol)25~50mg,2次/d。治疗数天后,症状改善,调整剂量,以心率在70~90次/min为满意。应用β肾上腺素阻滞剂只作为基础治疗或者甲状腺手术前与碘剂合用,为手术准备,术后防止甲状腺危象发生。长期应用β肾上腺素阻滞剂,孕妇容易发生流产,据1991年Sherif报道33例甲亢孕妇合并应用β肾上腺素阻滞剂普萘洛尔和卡比马唑(carbimazole),为期6~12周,平均每天91mg,分3次服,自然流产率是24.4%,而对照组77例只服ATD,流产率是5.5%。β肾上腺素阻滞剂还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胎儿生长不利。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甲亢患者心动过速,但是普萘洛尔通过胎盘,也通过乳汁,长期应用有可能造成胎儿生长受限及心动过缓,对新生儿也有不良作用。有人报道普萘洛尔增加子宫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可能使孕妇发生早产、FGR,因此孕妇和哺乳妇女尽量避免应用。
(3)孕妇服用含碘药物问题应引起重视,长期服用含碘药物,有可能会导致胎儿甲状腺肿大,气管阻塞,先天性甲减或胎死宫内,最常使用的含碘药物有:lugol液、含碘的咳嗽药水、含碘的治疗支气管扩张药物、含碘的阴道坐浴药等。哺乳妇女及新生儿也应避免与碘的接触,如应用碘消毒剂治疗,也可能导致新生儿甲减。因此在非缺碘地区妊娠期禁用碘剂,除非在甲状腺手术前或甲状腺危象时。
(4)产科医生治疗早产时常用沙丁胺醇、利托君(安宝),这类药物属于β受体兴奋剂,它们具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用于保胎,同时又有加快心率、升高血糖的副作用。对有甲亢孕妇,增加心脏负担,治疗甲亢孕妇早产时不适宜应用β受体兴奋剂。
2.甲状腺手术治疗 妊娠合并甲亢很少需要甲状腺手术治疗,对ATD治疗不耐受的很少,如果孕妇用PTU后,不能控制甲亢的症状,甲状腺激素的各项指标不下降;或者应用ATD有严重的副作用;怀疑甲状腺病变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体积明显大或甲状腺结节增大;或患者不能配合用药才可以考虑甲状腺手术治疗。
妊娠早期甲状腺切除容易引起流产,妊娠晚期手术又有可能引起早产。只有妊娠中期比较适宜,一般采取次全甲状腺切除术。手术可有诸多危险和不足之处,如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切除甲状腺过多,术后甲减,需要长期甲状腺素补充治疗。术前需要充分药物准备,手术后需要保胎,密切随诊甲状腺功能。
3.甲状腺放射性碘治疗 对孕妇应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属于禁忌。在妊娠12周以后,胎儿甲状腺能够浓集碘时危害更大,妊娠12周前即妊娠早期胚胎或胎儿接触放射性碘主要问题是致畸及其他可能损伤,以及发生胎儿先天甲减。为此妊娠期不考虑应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妊娠前,为了避免妊娠,建议非妊娠妇女应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前。采取严格避孕措施,治疗时间应在月经开始2周内,治疗前进行妊娠试验,除外已经妊娠。
1979年Stoffer报道,妊娠早期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237例甲亢妇女,妊娠结局是:55例选择治疗性流产,剩余182例,其中2例自然流产、2例胎死宫内、1例新生儿死亡,因为胆道闭锁,6例新生儿出生时甲减、4例智力低下,所以妊娠期甲状腺放射性碘治疗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不容忽视。
(二)预后
母亲和胎儿的预后直接与甲亢病情的控制程度有关。如果患者过去有甲亢病史,妊娠前患甲亢,并已经控制很好,或妊娠早期发现甲亢进行合理治疗,一般母亲和新生儿预后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