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性结节 结节损在较斑疹,丘疹损害大且深,多向下侵入真皮深层,重者可达皮下组织。表面呈半圆形降起较光滑。炎症性结节表面发红,痛并有角痛,直径大小为0.5~5cm。晚期常有破溃,如晚期梅毒结节性皮损,皮肤结核结节均契溃结疤。结节的组织病理改变较深多在真皮深层,并可侵犯皮下脂肪层,故可伴脂膜类及血管类改变。鸸有皮真皮浅层病理改变轻微,此点斑疹、丘疹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及真皮浅层有所不同。结节根据其病因不同,可为限局性,发病不对称,数目少;也可为系统性,对称性发病,数目也较少或稀疏。结节性皮肤病一般急性全身症状较轻,起病缓,病程相对较长,如皮肤结核,梅毒、结节性红斑慢性迁延性。因此在临床上与斑疹、丘疹性皮肤疾病有所不同。结节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 多尿 正常健康人24 h尿量约 1500~2 000ml;如果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 斑疹 斑疹(macule)是皮肤病症状中最常见的原发损害之一。引起的原因比较复杂,形态多种多样,分布部位各有特点,如是否为系统性对称性,还是局部性非对称性;是暴露部位,还是覆盖部位;是四肢伸侧还是屈侧。皮疹是否侵犯就膜系统,如麻疹的口腔颊或膜的 Kkplik斑;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球结膜Bitot斑。疹型间也各有特点,如麻疹样药疹,其疹间皮肤常有浮肿现象;而感染性麻疹其疹间皮肤多正常。同样是玫瑰疹样斑疹,在玫瑰糠疹中表现为疏散分布躯干及四肢近端。疹型为长椭圆形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中心有糠批样屑。而二期梅毒玫瑰疹样斑疹多为圆形,散在分布躯干、四肢,特别侵犯手足掌心,且皮疹不痒为其特点。银屑病的红斑鳞屑为云母状银白屑成层脱落;而单纯批糠疹的鳞屑则呈糠批样屑。通过细致的观察,检查疹形特点、分布情况,再结合病史总结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斑疹的组织病理变化比较浅,一般仅侵犯表皮及真皮浅层乳头层,故损害不隆起,触之无明显浸润,只有颜色改变。但斑疹的组织病理象也各具有特点。如过敏性紫癫的病理为真皮浅层细小血管出现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为其特点。因此结合病史。症状、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构成较全面完整的诊断,但最基础的诊断仍以病史及症状检查为最重要。
- 皮损皮黄到橙色 皮损皮黄到橙色是黄瘤病的症状之一。
- 丘疹 丘疹(papule)为一限局性隆起皮肤表面的实质性损害。视诊可看到,触诊可触及丘状损害,一般范围较小其直径通常在1cm以内。若丘疹扩大或丘疹互相融合成扁平隆起呈片状则称为斑块。丘疹多为圆形、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丘疹的顶部可以是尖的呈锥形,圆的呈半球形,扁平形或中间凹陷如脐窝。颜色可以是红色如银屑病、紫红色植扁平苔薛黄色(黄色瘤)白色(萎缩性硬化性苔舞)褐色(色素病)等。丘疹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或毛囊、汗腺的部位。存在时间可长可短,数目可多可少,可柔软或坚硬,表面光滑或粗糙,可呈乳头状或表面覆以鳞屑。可散在分布,群集分布,可局限性或全身性或对称性。自觉症状轻重不同,如症痒等或无任何自觉症状。若损害介于丘疹与斑疹之间表面扁平稍隆起则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上有水疮或脓疤则称为丘疤疹或脓疮丘疹。
- 结节 结节损在较斑疹,丘疹损害大且深,多向下侵入真皮深层,重者可达皮下组织。表面呈半圆形降起较光滑。炎症性结节表面发红,痛并有角痛,直径大小为0.5~5cm。晚期常有破溃,如晚期梅毒结节性皮损,皮肤结核结节均契溃结疤。结节的组织病理改变较深多在真皮深层,并可侵犯皮下脂肪层,故可伴脂膜类及血管类改变。鸸有皮真皮浅层病理改变轻微,此点斑疹、丘疹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及真皮浅层有所不同。结节根据其病因不同,可为限局性,发病不对称,数目少;也可为系统性,对称性发病,数目也较少或稀疏。结节性皮肤病一般急性全身症状较轻,起病缓,病程相对较长,如皮肤结核,梅毒、结节性红斑慢性迁延性。因此在临床上与斑疹、丘疹性皮肤疾病有所不同。结节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黄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根据黄瘤的形态和发生部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扁平黄瘤 为淡黄到桔黄色略高于皮面的扁平丘疹或斑块,自米粒到蚕豆大小,边界清晰。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眼睑周围,称之为,常见于中年妇女,好发于上眼睑内眦,单个或多个,发展缓慢,可波及两侧上下眼睑,形成一环绕睑周的黄色圈,十分特殊。此型黄瘤若在40岁以后始出现者常不能检出脂质异常,而在青少年发病者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Ⅱ型。扁平黄瘤偶见对称泛发于睑周、颈侧、躯干和四肢,见于中老年人或是伴有各种异常蛋白血症的患者中,称为泛发性正常脂血症性扁平黄瘤。扁平黄瘤可沿掌纹和手指掌面纹理呈线条状出现,称为掌纹黄瘤,常伴高脂蛋白血症Ⅲ型。
(二)结节性黄瘤 为黄豆到核桃、甚至鸡蛋大小的丘疹或结节,初柔软、淡黄到桔黄色,以后因纤维化而变坚实、呈棕红色。缓慢增大并融合后可呈明显高出皮面的分叶状斑块,边界清楚。好发于肘、膝、指节伸面、髋、臀等部位。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Ⅱ、Ⅲ和Ⅳ型。结节性黄瘤可发生在肌腱、靭带和筋膜处,又称为腱黄瘤,多见于跟腱处,结节深在、坚实。多见于严重的高脂蛋白血症Ⅱ型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
(三)发疹性黄瘤 为多数针头到火柴头大的柔软小丘疹,初呈桔黄色、围有红晕,后转黄棕色。突然成批发出于躯干上部、臀部和肢体伸面,并可累及口唇和口腔粘膜。可迅速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患者多伴有高脂蛋白血症Ⅰ、Ⅴ型,偶见于Ⅲ型或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四)播散性黄瘤 是一种罕见的正常脂血症性非家族性黄瘤,常见于青年男性,为多发性疹性小丘疹和结节、从桔黄、红黄色转红木色,成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颈、腋、肘窝、腹股沟、腘窝和躯干屈面,约1/3患者有粘膜损害、可累及口腔、舌鼻、咽喉甚至气管;约1/3患者可累及视丘一垂体后叶而致尿崩症。病程慢性但可自发缓解。
临床特点
a 好发于中年人,尤其是患有肝胆疾病的妇女,其他型无一定的好发年龄及性别。
b 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有关。
c不同型黄瘤的好发部位不同。结节性黄瘤好发于肘和膝部;腱黄瘤好发于手、足伸肌腱及跟腱;好发于眼睑;发疹性黄瘤好发于臀部。
d 皮损为黄色或橙黄色的斑丘疹或结节。
e 与高脂血症有关的普通型分为结节性黄瘤、腱黄瘤、、发疹性黄瘤等。
诊断
根据皮损的特点、特别是损害的颜色和分布易于诊断。重要的是在于确定有无伴随的一身疾病存在。按黄瘤的类型。出现的年龄、家族发病的情况以及有关各系统的症状和检查,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进一步判断是否伴有其他系统性疾患。
重要病理改变
a 真皮内有多数黄瘤细胞、泡沫细胞,集合成结节状或弥散分布。
b多核黄瘤细胞的核可在靠近细胞中央的位置,围绕着一小片非泡沫性胞质而聚集成花环状,再外围则有泡沫状胞质环绕,成为Touton巨细胞。
一般病理改变
a 表皮一般变薄。
b真皮内有多数黄瘤细胞、泡沫细胞,或集合成结节状或弥散分布。
c 多核黄瘤细胞的核可在靠近细胞中央的位置,围绕着一小片非泡沫性胞质而聚集成花环状,再外围则有泡沫状胞质环绕,成为Touton巨细胞。
d 结节性黄瘤、腱黄瘤和的病理表现相同,真皮内有多数黄瘤细胞及泡沫细胞。
e黄瘤细胞最初出现于血管周围,以后在胶原之间集合成束状或结节状分布。
f 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g发疹性黄瘤较小,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相对较多,Touton巨细胞较少。
h可见胞内和胞外脂质,形成类似于环状肉芽肿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