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症状
  • 视瞻昏渺 视瞻昏渺,症状名。指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见于现代医学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多由神劳精亏,血虚气弱等引起。《证治准绳》:“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也”。常见于多种内障眼病。
  • 髓质增生 指髓质内嗜铬细胞广泛地增生活跃,功能亢进。
  • 中心暗点扩大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表现之一是中心暗点扩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圆点扩大型(又称墨渍弥散型):以染料渗漏的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
  • 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性增生,是病理学的名词,主要指上皮细胞导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
  • 远视屈光度数增加 远视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因而要看清远距离目标时,远视眼需使用调节,以增加屈光力,而要看清近目标则需使用更多的调节。当调节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即可出现近视力甚至远视力障碍。远视的治疗: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发生。
  • 眼底点状或火焰状出血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及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以及血液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性眼底出血。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本病由于病因复杂,所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视力,引起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萎缩、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 视网膜Roth斑 视网膜病变以出血最多,呈扇形或圆形,可能有白色中心,有时眼底仅见圆形白点称为Roth点。
  • 格子样变性 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网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脱离眼的40%,约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样变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或条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内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状。这些线条实际上是已经闭塞或带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可见色素团,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 视物变形 视物变形是由于视网膜或者黄斑的病变,导致看客体形象发生扭曲,改变。
  • 玻璃体经瞳孔向前房凸出 玻璃体疝,指玻璃体经瞳孔向前房凸出。常见于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玻璃体疝与角膜内皮接触时易引起角膜水肿、混浊。
  • 玻璃体有血迹 玻璃体有血迹是眼外伤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造成视力危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方面,出血不仅使屈光介质混浊,妨碍光线达到视网膜,而且能对眼部组织产生严重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机体对出血的反应可使血液逐渐被清除。在不同的病例,玻璃体出血的后果有很大不同,应根据原发伤病、下班体出血量的多少,出血吸收的情况及眼部反应的表现等,适时给于恰当的临床处理。
  • 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原因多为动脉痉挛引起,但也可由栓塞(如心内膜炎、心脏手术形成的栓子)或血栓形成(如动脉内膜炎)所致。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属末梢血管,无侧枝联系,一旦发生阻塞,必将使供血区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水肿、变性、坏死甚至萎缩,从而使视力遭到严重破坏。
  • 屈光介质混浊 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即使视网膜功能良好的眼视力仍会下降。眼的屈光介质混浊,可用手术来治疗,而屈光不正则需要用透镜来加以矫正。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 眼前冒紫烟 所谓紫视是指眼前发生冒紫烟之感。
显示全部症状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有哪些?

1.玻璃体内棕色颗粒与灰色细胞团存在,是RPE细胞释放和增生的表现,烟尘样颗粒指示细胞含有色素。RPE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经在玻璃体内多次分裂增生后被稀释,色素减少。因此,有色素颗粒存在说明细胞尚未明显开始增生;而玻璃体内出现灰色细胞团,则是细胞增生的早期临床表现。
2.在RPE细胞开始增生时,玻璃体混浊增加,并有蛋白性条纹,提示血-眼屏障损害致血浆渗出。
3.视网膜僵硬及皱褶出现,是增生膜形成和收缩牵拉的表现。在裂孔部位,即使看不到膜,裂孔卷边或盖膜被拉向玻璃体基部,都说明膜的存在。随着病程进展,脱离的视网膜由可活动变为僵硬;增生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引起视网膜的不规则皱褶,血管扭曲或伸直,星形皱褶、弥漫性皱褶以及环形收缩形成。
4.视网膜后膜在PVR中常见,据统计可占手术病例的47%,大部分(72%)不影响视网膜复位手术的效果,视力预后尚好;但28%须手术处理。在临床上,视网膜后膜呈多种外观,如线条状、树枝状、网状、环状或为管状条索,可为成层、成片的组织,可有色素,或呈灰黄色。由于这类膜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组成,管状,中心包围着胶原条索,在手术中可被完整取出。
5.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当后部视网膜完全皱褶,后玻璃体平面收缩时,就形成典型的漏斗状脱离。周边部视网膜冠状面的前后牵拉使视网膜形成窄漏斗。
以上病程的发展可在任一期稳定,也可能在数月内缓慢发展,但有些病例可在数小时内发展成漏斗状脱离。在一次手术后,有的观察指出,视网膜脱离病例确诊为PVR的平均时间为4周,但也可长达1年;不过,6个月以上时,经过视网膜复位手术的病例,发生PVR的机会已很低。
6.1991年的分类法 包括对后部和前部PVR收缩的详细描述,并分为5型:局限的、弥漫的、视网膜下的、环形的以及前部的伴视网膜向前移位。对PVR的程度有更准确地确定,不只是分为1~4个象限,而是分成1~12个钟点。与1983年分类法相比,A和B级是一样的,C和D级合并为C级,C级再分为采用CP(后部)和CA(前部)。原有的D级已不采用。
(1)后部PVR:①局部收缩,即出现1或几个孤立的收缩中心(星形皱褶),通常对整个脱离形态影响不大。②弥漫性收缩,指互相融合的不规则视网膜皱褶,使后部视网膜呈漏斗形,皱褶向前放射到锯齿缘,视盘可能看不见。③视网膜下收缩,由视网膜后膜形成围绕视盘的环形缩窄(餐巾环,napkin ring),或为线形皱褶(晾衣杆,clothing line),主要为环形牵拉。
(2)前部PVR:①环形收缩,由赤道部前膜牵拉造成前部视网膜的不规则皱褶,视网膜在圆周方向收缩,使后部形成放射形皱褶,而玻璃体基部的视网膜向内牵拉。②前部收缩,由沿后玻璃体面的增生膜收缩引起,力的方向与视网膜表面垂直;或在经过玻璃体切除或穿通伤的眼出现,增生膜见于前玻璃体,残留的后玻璃体或玻璃体基部表面。牵拉主要为前后方向,将脱离的视网膜向前拉,最前部的视网膜形成盆状。可有异常粘连。与睫状突粘连可形成低眼压,与虹膜后粘连可使虹膜向后收缩。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眼底情况,结合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文章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