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痛 眼痛常为眼病患者的一个主诉症状。眼球及其附属器的许多病变都可以引起明显的眼痛。由于疾病的不同,其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也各异,因此必须结合其他体征才能进一步确诊。
- 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 瞳孔异常 瞳孔与身体各部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的开大和缩小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瞳也直径大于5mm时,且散大呈持续性时称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小于2mm者称瞳孔缩小。有时通过瞳孔的变化,可反映出躯体内的某些病变,而神经系统的一些病变也可根据瞳孔的变化,而做出定位诊断。
-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 眼球内积脓而失明 多由于眼球发炎,邻近结构化脓源蔓延,外伤及眼外肌手术感染等所致的球结膜下积脓,积脓侵入眼眶内或眼球内等,眼部病损反复发作,会使视力逐渐减退,甚至导致失明。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眼类肉瘤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1.葡萄膜前段炎症
(1)类肉瘤病虹膜睫状体炎:类肉瘤病的眼部病变中以虹膜睫状体炎(以下简称虹睫炎)最常见,占类肉瘤病眼病的65.2%。急性虹睫炎始发于青年人,多为单眼,一次发作后,可复发。发作时有睫状充血、灰白色细小角膜后沉着物、Tyndall现象阳性、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眼痛、睫状区触痛、畏光、流泪等虹睫炎的炎症刺激症状和体征,全身常伴有皮肤结节性红斑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慢性虹睫炎与急性者不同:始发于中年后,多为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病程迁延持续,睫状充血、眼痛等炎症刺激症状与体征并不显著,KP呈密集的羊脂状,虹膜Koeppo结节和Busacca结节相当多见,虹膜易于后粘连,因此也易于发生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全身检查可发现肺纤维化病灶、冻疮样狼疮(lupus pernio)、骨质囊肿等病变。
(2)类肉瘤病小梁炎:4.9%~8.5%的类肉瘤病患者中,可见虹膜角膜角下方Schwalbe线及小梁网处出现肉芽肿性结节,Candler称之为类肉瘤病小梁炎。结节为微红略带黄色的半透明粟粒状隆起,多少不等,有时互相融合。结节附近偶可见到新生血管和丝状虹膜末卷前粘连。虹膜角膜角大多为开角,但当丝状前粘连严重时可以关闭。眼压一般保持正常,也可增高。无论眼压是否增高,眼前段均无充血,也无眼痛主诉。
(3)睫状体类肉瘤病结节:肉芽肿性结节因是否突破色素上皮层而有不同所见。突破者结节较大,否则为小结节。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难见到睫状体,可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4)类肉瘤病中间葡萄膜炎:无论在体征、症状方面都与常见的特发性中间葡萄膜炎基本一致,相异处在于本病的小雪球样渗出团,位于玻璃体基底部,接近视网膜,大小约1/5PD,往往呈串珠样排列,而不像特发性中间葡萄膜炎位于睫状体平坦部的雪堤(snow bank)状渗出。
2.葡萄膜后段炎症 类肉瘤病导致的葡萄膜后节炎症,比前节少见。前后节炎病发病率之比约为4∶1。后节炎症时前节常无或仅有轻度炎症。
(1)类肉瘤病脉络膜视网膜炎:眼底镜下可见境界比较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黄白色小结节,面积1/3~1/2PD,有如油蜡小滴,称为蜡泪滴(candle wax driping)。蜡泪滴位于视网膜静脉附近,多少不一,数月内可自行吸收,亦可历数年而不变。此种病灶可能为血管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FFA片上表现有血管壁缺损。蜡泪滴消失后,遗留黄白色萎缩斑,很少色素增生。玻璃体内可以见到散在的、自小点状至1PD大小不等的球形灰白色渗出物,常连接成串珠状,大多位于眼底下方的视网膜前面。检眼镜检查时可见其投影,为本病特征之一。部分病例虹膜角膜角小梁网处存在小结节,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因此虹膜角膜角镜检查有益于本病的诊断。
(2)类肉瘤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在类肉瘤病引起的眼底病变中,以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最多见。静脉旁伴有白鞘和出血,周边部小静脉闭塞成白线。上述静脉附近的蜡泪滴及玻璃体内串珠样小球渗出,在部分病例中亦有发现。炎症损害较大静脉分支时,偶有玻璃体积血。
类肉瘤病极少累及视网膜动脉。当动、静脉管壁均见节段状白鞘时,称类肉瘤病视网膜血管炎。
(3)类肉瘤病脉络膜肉芽肿:有2种类型:一为散在的多发性脉络膜小结节,位置较深,呈暗黄色。ICG造影早期为低荧光斑,晚期呈强荧光;另一种结节较大,最大可达8PD,呈黄白色或灰黄隆起,其上视网膜可以发生脱离。亦可穿破视网膜而突入玻璃体内,临床易于误诊为脉络膜恶性肿瘤。
脉络膜肉芽肿不伴有葡萄膜前部炎症。FFA检查:开始为荧光遮蔽,继而渗漏(肉芽肿表面有新生血管),晚期着染。肉芽肿消退后遗留大片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色素增生。
(4)类肉瘤病的视神经损害:大多为继发于类肉瘤病脉络膜视网膜炎的视盘水肿或视神经炎;亦有因颅内、眶类肉瘤病,使颅内或眶内压增高而导致双眼或单眼的视盘水肿,如长期不能缓解,终可发展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部分病例视神经直接受到类肉瘤病侵袭,形成视神经肉芽肿。由于视神经纤维遭受挤压,不仅损害视功能,还可累及瞳孔传人经路出现瞳孔反射障碍。视神经前段的肉芽肿,检眼镜下视盘隆起,略呈粉红色,严重者突入玻璃体腔,有时因肉芽肿的压迫,还能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类肉瘤病球后视神经炎也可能为视神经后段的小肉芽肿所引起。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的肉芽肿,除视力急剧下降外,CT或MRI片上可见视神经管扩大等改变。位于视交叉处者,有相应的视野改变,并伴有下丘脑、垂体、内分泌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尽管上述葡萄膜前、后节的类肉瘤病炎症有着某些特征性改变,但仅凭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所见,很难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病变鉴别,因此一定要结合全身检查。当葡萄膜炎伴有皮肤结节性红斑、斑状丘疹、胸片或CT、发现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时,必须高度怀疑葡萄膜炎可能是类肉瘤病所致。如再有结核菌素试验阴性、Kveim试验阳性,诊断可以成立。